影响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2018-08-24 02:04:08
实用老年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族史隐性器官

隐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该病病人诊室内测得的血压水平正常,而日常平均动态血压则高于正常水平。研究显示,隐性高血压的发病与应激状态、抗内皮细胞抗体升高、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1-2]。由于多数隐性高血压病人并未就诊,其发病率难以准确估计,李丹等[3]调查了ICU护士和门诊护士,其隐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8.57%和11.11%。由于隐性高血压人群更容易忽视对血压的控制,其发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甚至高于普通高血压人群[4]。老年人群是高血压发病的高危人群,而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的减退,老年隐性高血压人群更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影响其身体健康。本研究探讨影响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老年隐性高血压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4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8例隐性高血压病人设为A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A组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平均(66.35±6.12)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6.51±6.26)岁。2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5]中的标准进行诊断。病人就诊时血压测量结果正常,而进一步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显示,日间平均血压超过135/85 mmHg,和(或)24 h平均血压超过130/80 mmHg,确诊为隐性高血压[6]。排除标准: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不全、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响统计学分析的病人。

1.3 观察指标 所纳入受试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的收集由专人负责,通过和受试者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并记录各项相关的资料,包括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家族史,抽取静脉血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其中BMI的计算公式为体质量(kg)/身高2(m2)。有吸烟史指每天吸烟至少1支,持续1年以上。有饮酒史指每次饮酒超过100 mL,每周饮酒超过2次。上述所有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均由我院检验科完成,检测仪器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分别购自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澳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的检验步骤和方法均严格按照相关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24 h动态血压采用Oscar 2动态血压仪(顺泰医疗)进行监测。

2 结果

2.1 2组受试者相关临床资料的比较 2组BMI、高血压家族史、TC、TG、UA、Cr以及A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MI、有高血压家族史比例、TC、TG、UA、Cr、ALT高于对照组。2组吸烟史、饮酒史、FPG、HDL-C以及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临床资料的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影响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隐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压异常状态,相对于持续的高血压状态,隐性高血压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7-8]。临床认为,隐性高血压为特殊类型的高血压,与一般高血压不同,隐性高血压病人的诊室血压正常,而日间平均血压或者24 h平均血压升高。因此,此类病人多需要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隐性高血压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调查显示,未服用降压药物的非糖尿病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18.8%,且本病更容易被忽视或者漏诊,导致靶器官损害等危害性更大[9]。因此,隐性高血压的防控是高血压防控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不良生活习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活性因子分泌失调、抗内皮细胞抗体异常等因素均参与了本病的发病[10-11]。隐性高血压同样可引起心脏、肾脏、血管等靶器官损害,而早期的干预有利于延缓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改善病人的预后,同时,由于老年病人机体脏器的代偿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靶器官损害,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措施,以提高本病的防控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BMI和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BMI是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传统危险因素。金楠等[12]通过Meta分析研究以往的相关文献证实,BMI和高血压家族史均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BMI是评估胖瘦程度的重要指标,以往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有相关性[13-14]。罗国金等[15]的调查显示,BMI较高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更高。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健康宣教,鼓励人们通过饮食调整、运动等方式,调整合理的体质量,减少肥胖人群,进而降低高血压,包括隐性高血压的发病。

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隐性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特殊类型,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隐性高血压病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也提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发生隐性高血压的风险更高。李海明等[16]的调查结果也证实,隐性高血压在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中的发病比例更高,且出现心脏损害的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应加强对高血压家族史人群的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指导他们定期监测血压的波动情况,有利于及早发现隐性高血压,有利于本病的早期干预,从而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老年隐性高血压病人的TC、TG、LDL-C、UA、Cr以及ALT的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周建光等[17]的调查显示,隐性高血压病人具有更高比例的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且与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说明隐性高血压与普通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曾锋等[18]的研究也证实,与普通高血压相似,隐性高血压病人可发生明显的心脏、肾脏、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由于两者存在众多的相似性,在临床防治中也应引起我们同样的重视。

综上所述,BMI和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隐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重点监控BMI偏高以及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的血压水平,及早诊治,以提高本病的防控效果。

猜你喜欢
家族史隐性器官
这些器官,竟然是你身上的进化残留
器官也有保护罩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2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类器官
流行色(2021年8期)2021-11-09 11:58:44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 02:22:48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中心突出,边缘失语:温州家族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