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丹,蒋 涛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2016年,商务部印发《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双向开放,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产业是一国的基石,贸易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有必要从与外贸息息相关的产业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外贸增长的影响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产业结构和贸易增长都是属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学者们对于两者的互动关系主要有两种:一些学者认为,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如张亚斌(2001)研究认为,通过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结构会决定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因此需要重视我国的生产结构战略。赵丹(2008)认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能够反映国内生产的状况和比较优势。此外,还有些学者认为,两者相背离或者没有显著的关系。如黄晓玲(2002)通过研究表明,我国制成品贸易结构和制造业生产结构来看趋同性不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结构偏离。黄凯、唐根年(2012)运用贸易竞争性指数等方法,对贸易结构偏差进行定量测量,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纵观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的技术创新提升进而促进贸易的增长等视角入手。然而本文认为,研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贸易结构的关系,贸易结构也是一个重要视角。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贸易结构的视角,利用1996—2014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数据,分析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贸易结构需要产业结构的支撑,产业结构也需要贸易结构带动,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但在现实社会中,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常出现错位现象,超前错位或者落后错位。当贸易结构超前于产业结构时,以生产出口产品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才能带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当产业结构超前错位于贸易结构时,则贸易结构无法带动产业结构。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基于贸易视角做分析,在贸易结构视角下的分析将从货物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贸易包括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进出口,根据偏离度公式E=M/C-1(其中,M为贸易结构,在货物贸易中表示初级产品或工业制成品分别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贸易中进口或出口服务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C为产业结构,在实物产业中表示初级产品或工业制成品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计算得出我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货物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
由图1可知,当偏离度E越趋近0时,说明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趋势越小;当E越偏离0时,说明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趋势越大。从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趋势可以得出,工业制成品的偏离度逐渐减小,初级产品的偏离度逐渐增大,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偏离正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贸易结构的调整而逐渐减小差距,而初级产品偏离度改善不大。此外,初级产品偏离度大于工业制成品偏离度,偏离度数值一直处于0以下,且近年来一直在-0.8左右,表明我国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以产业结构带动贸易结构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有效,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偏离依然较大。
虽然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90%,但其中80%都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中国目前的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仍然落后于产业结构,不能对产业机构起到带动作用。
在分析完货物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后,将进一步分析用服务贸易结构衡量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贸易的关系。同样基于偏离度公式,服务贸易结构用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表示,产业机构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表示,计算所得趋势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中国用服务贸易衡量的贸易结构一直滞后于用服务业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背离较大。
图2 服务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图2可知,自1996年以来,贸易结构(中国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1996年时服务业产值比重占比为33.25%,到2014年此比重已上升至47.37%,增幅达到14.12%。相较而言,产业结构(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明显偏低,一直在13%左右波动,并没有超过15%,1996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2.92%,之后,这个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直到2014年,此比重也仅为12.32%,服务贸易结构的平均比重仅为产业结构比重的1/3。因此,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二者存在较大的偏离。
尽管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新产品并不十分多,没有核心的产品竞争优势,致使我国产业结构并不能很好地带动贸易结构发展。
我国的产业机构与贸易结构发生偏离,产业结构并未推动贸易结构发展,贸易结构也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偏离。虽然我国一直在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表象的优化结果并未改善贸易结构条件,实质性的结构优化效果还并未凸显出来。
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改善产业结构,降低初级产品比重,提高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十分重要。在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中,要重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重视改善服务出口贸易相对滞后状况。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存在背离现象。基于贸易结构视角,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了偏离,货物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结构均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是由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而主要是受制于国外需求,是由参与国际分工的被动方式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出现错位,因此无法相互促进。
其次,中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偏离,中国有必要调整这种状态。产业机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战略必须以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大背景,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把握机遇。同时,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国际市场为依托,考虑国际市场对本国的需求与供给,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必要调整。对此,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以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仍以加工贸易产品为主,没有核心的产品竞争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引进,致使我国产业结构并不能很好地带动贸易结构发展。因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我国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品进行改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转变,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低技术溢出,并且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政策调控。
第二,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资金投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技术政策与战略,注重国内外市场上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打造高技术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贸易结构优化。
第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施“引进吸收再创新”战略。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提高出口质量产品质量,以实现“中国质造”标准,高标准严要求,增加附加值,保证品牌形象,以突破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标准、低质量、低价格”的形象。
第四,注重服务贸易发展,调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例,加快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比重较低,但服务贸易的贡献值却并不低,并且服务贸易可以避免货物贸易中的很多问题,如对资源消耗大、对环境压力大、货物量大等。因此,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在保持传统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传统服务项目的科技投入,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务输出的效率与素质,提高这些服务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使得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