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塑战速决”,呼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数据显示,全球每分钟卖出約100万个塑料瓶,塑料袋的使用量每年达到5000亿个。我们使用的塑料产品中,50%是一次性的,而将近1/3的塑料包装没被回收,这就带来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塑料污染就始终如影随形。过去,以塑料袋和塑料饭盒为代表的一次性污染品的广泛存在,让塑料污染获得“白色污染”的形象称谓。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塑料污染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快递行业与外卖行业的发展。
快递与外卖的飞速发展,释放出巨大的产业能量,也带来非同寻常的塑料污染新难题。《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快递业消耗运单103.2亿张,编织袋约32亿条,塑料袋约68亿个,包装箱总使用量约86亿个。在外卖领域,问题更加严重。根据统计,全国每天产生的外卖订单数达2000万单,按每单使用2个塑料餐盒计算,每年使用的塑料餐盒数量即已达146亿个。
早在十年前,针对白色污染,我国就出台了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以价格作为杠杆,非但未能约束消费者对于塑料袋的青睐,反而让超市获得了超额收入,加上电商、快递和外卖等新业态的飞速发展,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限塑令遭遇的尴尬,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治理手段来看,价格杠杆要想有约束力,首要的就是存在需求弹性,换句话说,消费者要对价格敏感。然而,几毛钱的塑料袋,显然起不到预想的作用。从生活方式来看,人们对于塑料袋的使用业已成为习惯,监管无法触及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而从经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10年过去,限塑令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即便限塑令,能够遏制超市、商场的塑料袋滥用,也无助于解决电商、快递和外卖的巨大增量。
同样,为了缓解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境,早在18年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8城市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各大城市的垃圾分类仍旧原地踏步,大多数城市的垃圾分类仍在试行阶段,不仅大多数市民未能践行垃圾分类,就连在一些试点社区,垃圾源头分类与终端混合运输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按照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垃圾分类能将有害垃圾、一般垃圾与循环垃圾分开,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有害垃圾对于生活的侵扰,同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垃圾分类一直推行不力,不仅未能缓解大城市垃圾逐渐围城的困境,对于治理塑料污染,也没能起到多大的帮助。
应对白色污染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寄希望于技术进步,降低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成本,扩大其使用范围。不过,技术进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发展循环经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愈发严重的塑料污染,不能空等技术进步,也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科技发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技术乐观主义的设想。
回到现实,到底该如何应对愈发严重的塑料污染?
其一,限塑令需要升级,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方面,可以优化价格杠杆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与刚性。具体而言,价格杠杆可以更高一些,但价格杠杆制造出来的收益,不能简单成为超市和商场新的利益来源,而应当反馈到环境保护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可以强制试行环保塑料袋对于一次性普通塑料袋的替代,变限塑令为“禁塑令”,同时让执法强硬起来,从源头控制塑料袋的滥用。
其二,垃圾分类作为最底层最有效的治理手段,理应付出更大努力,在更多城市真正推广落地,这方面,既需要加大垃圾分类常识的宣传力度,也有必要做出更具约束力的问责措施,防止相关规定流于形式。
其三,要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重点扶持的领域。这是解决塑料污染最根本的手段,也是釜底抽薪之策。而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一开始必然离不开政策乃至财政的扶持,当产业链逐渐成熟之后,就能产生积极的正反馈效应。
其四,仍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常识普及,从老人到儿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塑料污染存在的潜在危害,环保也成为许多人奉行的生活理念,但问题在于,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割舍塑料制品所带来的便利。这是一个持久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宣传不能停,综合治理也不能停。
所以,当世界环境日将主题聚焦于塑料污染,我们不难看出,塑料污染已经有多么严重。而治理塑料污染,我们仍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