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庆喜,范振夫,刘和,田景长,孟凡双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辽宁鞍山114021)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4号高炉(2580 m3)第1代炉役始于2006年12月2日,2015年6月15日停产大修,一代炉役8年6个月,生产生铁1 628.74万t,单位炉容产铁量6 312.9 t/m3。高炉生产后期炉缸温度 (热电偶显示)频繁升高、冷却壁热流强度高,存在安全隐患,长期堵风口,不能全风作业,需要长期护炉生产。经过68天的大修,第2代炉役开始。通过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科学的开炉方案,于2015年8月22日00:58点火送风,8月22日21:00顶压提至 121 kPa,至此炉况达到基本正常,8月23日21:55时开始喷煤,24日12:20开始富氧,开炉顺利结束。由于准确选择了开炉参数,配料及装入顺序合理,高炉快速达产达效。
开炉方案是高炉开炉过程的实施依据。开炉前,鞍钢炼铁厂编写了 《炼铁厂4号高炉开炉方案》,方案包括高炉烘炉、系统试漏、试压查漏、开炉配料计算、装炉准备、开炉操作及安全规定等内容。科学、合理的开炉方案,为4号高炉的顺利开炉、快速达产奠定了基础。
高炉烘炉工作直接影响高炉的一代寿命及后续生产。为了保证高炉各部位耐火材料砌体内水分的缓慢蒸发,提高砌体的整体强度,使整个炉体设备逐渐加热升温至生产状态,4号高炉使用热风对高炉进行烘烤升温。以风温升温为依据,以风量调剂为手段,以炉顶温度为制约,严格按烘炉曲线对高炉进行烘烤升温。8月15目17:17开始烘炉,8月20日5:00结束。严格控制烘炉进程,换炉风温波动不大于20℃。开始烘炉风温为130℃,以20℃/h的速度升至300℃,恒温16 h;再以25℃/h的速度升至400℃,恒温70 h;接着以25℃/h的速度降至150℃以下,烘炉结束,烘炉共计108 h。烘炉曲线如图1所示。整个烘炉过程,在保证炉顶温度不超标的前提下,尽量使用较大风量;如果炉顶温度超标,则适当降低风温30~50℃。高炉休风后打开风口大盖进行自然冷却,炉顶放散阀全开。
图1 高炉烘炉曲线
主体工程完成后的试压、查漏工作非常重要。用鼓风机对高炉、布袋除尘系统进行整体试压,炉顶最高压力达到249 kPa,对发现的漏点进行标记补焊。通过试压、查漏工作,确保了高炉开炉以后,炉体周围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8月20日10:00对高炉进行试压,计划顶压达到250 kPa,10:47顶压130 kPa,持续130 min后,13:10顶压升至200 kPa,保压 41 min,13:51 顶压升至 225 kPa,在升压过程中连续进行了检漏,14:00顶压升至249 kPa,14:02 开始减风降压,14:25 顶压降至100 kPa, 小盖全开,14:31 放散全开,14:35 休风试压完毕。
高炉开炉需进行炉缸枕木填充作业,填充料形成的空隙有利于高温煤气、渣铁通过,加快炉缸加热升温进程。炉缸中心枕木所堆砌的堆包有利于高炉中心气流通过,促进合理软融带的形成。风口部位的枕木能够保护风口,防止风口砸坏,有利于高炉初期送风。为强制加热高炉炉缸,在高炉开炉时需装设炉缸吹风管和铁口煤气导出管。因此,需装填炉缸垫底焦以覆盖保护炉缸吹风管。本次开炉炉缸采用净焦和枕木进行填充。炉缸底部净焦填100 t、枕木填充至风口下沿0.3 m处。
在枕木填充前需测算炉缸容积,推算枕木量。目前枕木填充有两种方法:一是井字排列法,枕木由人员入炉按顺序逐根排列,该法炉缸填充率低(35%~40%),炉缸透气性好;另一方法是散装法,枕木通过辊道装入,该法填充率高(48%~52%)。为减轻作业强度,缩短作业时间,本次炉缸枕木填充采用散装法[3]。
填充枕木容积及数量的确定步骤:
死铁层装枕木容积:7.6 m3
铁口中心线(标高9 800 mm)至风口中心线(标高13 300 mm)下沿0.3 m处枕木填充容积:325.9 m3
需填充枕木的总容积:325.9+7.6=333.6 m3使用标准枕木,每根体积:2.5(长)×0.21(宽)×0.155(高)=0.081 4 m3
填充枕木数量:333.6/0.081 4×0.5=2049 根,取2050根。
开炉填充矿石采用东烧+自产球+锰矿+石灰石+硅石+菱镁石,焦炭选择质量较好的化工自产干熄焦,原料化学成分见表1。各种原燃料堆比重确定为焦炭 0.45 t/m3、烧结矿 1.85 t/m3、球团2.05 t/m3、锰矿2.2 t/m3。烧结矿转鼓≥77%、焦炭灰分≤12.5%M40≥84.5%,M10≤7.0%。要求开炉填充料符合质量标准[3],确保开炉顺利完成。
表1 各种原燃料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
本次大修开炉变料按照焦比3.8 t/t、渣比1.1 t/t、终渣碱度0.95计算[1],设定生铁成份如表2所示。从结果看,第一次铁流动性良好,物理热充足,铁水温度达1422℃,实现炉前第一次铁顺利走砂口,达到渣铁分离的目地,完全符合预期目标。
表2 开炉设定的铁水成分(质量分数) %
高炉于8月22日0:58点火送风,4号高炉共30个风口,送风前不堵风口,开炉风口采用Φ120㎜×15+Φ110㎜×15,全风口送风面积0.312 m2。开炉送风恢复基于“大风量、快出铁”的原则,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风量风压。送风5 h后出现第一次风压风量不对称的情况,减少风量稳定后好转;至16:00出现第二次风压风量不对称的情况,料尺偏行,放风后消除,逐步回风恢复;至21:00顶压升至121 kPa,风压263 kPa,初期复风工作基本完成。送风初期各项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4号高炉送风恢复操作参数
炉前工作的好坏,决定高炉能否及时排净渣铁,是高炉成功开炉的关键。针对开炉的特殊性,加大炉前管理,保证炉前渣铁沟具备出铁条件,待各种工具准备齐全,相关材料准备充足后,炉前开始堵铁口。根据风温、风量等实际情况合理控制铁口打泥量,保证铁口工作状态良好;炉前岗位人员按要求及时打开铁口、排净渣铁,促进成功开炉。此外,人员配置上安排两组人员,一组负责出铁,一组负责清理渣铁,反复作业,直至炉况恢复。8月22日 13:25开4#铁口,13:55开 1#铁口见煤气,14:35开3#铁口见渣铁,16:50打开3#铁口,铁量约300 t左右,渣量130 t,至此4号高炉顺利开炉。
3.3.1 热制度
开炉初期,快速降硅是实现高炉快速达产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炉况发展,但在降硅的同时要保证渣铁流动性。开炉降硅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开炉降硅趋势图
3.3.2 送风制度
开炉后在增加风量的同时,风口保持风速在220 m/s左右,维持足够的鼓风动能,并适时提高顶压,控制压差,以稳定顺行[2]。
3.3.3 装料制度
3.3.4 造渣制度
开炉初期二元碱度按0.9~1.0配料并配加锰矿,保证渣铁分离和炉渣流动性,有利于炉况顺行。随着炉况进一步发展,再逐步调整配比,保持渣碱度在1.0~1.1范围。
4号高炉整个开炉过程顺行良好,各种技术操作参数的选定符合实际,炉前、炉内操作稳妥有序,炉况恢复进度合理、高效。开炉第二天(8月23日)开始喷煤,第3天(8月24日)各项指标达产达效。8月24日生铁产量达到5 700 t,利用系数2.209 t/(m3·d),生产保持相对平稳。 9 月通过进一步改善原燃料质量,优化高炉上下部操作制度、实施低硅冶炼等强化冶炼措施,经济指标显著改善。
(1)4号高炉开炉顺利,达产速度快,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开炉方案和开炉前严谨的准备工作。特别是高炉烘炉、试压查漏、原燃料质量等方面,都为顺利开炉提供了保证。
(2)开炉参数的准确选择,合理的配料及装入顺序,是开炉后迅速达产的重要保障。全开风口送风,送风面积达到0.312 m2,配合快速上风,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操作炉型,且不用休风捅风口,减少炉外工作量及波动因素,加快开炉进程。
(3)开炉变料采用高焦比、高渣比、低碱度的原则,开炉料中配加菱镁石、锰矿、石灰石等杂矿,实现增加渣量、改善渣铁流动性的目的,为第一次铁顺利走砂口提供了保障。此次变料方法可以固化为鞍钢2580 m3高炉的开炉变料方法。
(4)开炉成功后,优化高炉操作,及时调整参数,合理控制炉渣碱度、物理温度、铁水硅含量,有利于改善渣铁渗透性,炉缸活跃,为高炉快速达产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