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2018-08-06 19:35:08罗洁琴赵军程素珍况琪廖利意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罗洁琴 赵军 程素珍 况琪 廖利意

【摘 要】梳理我国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地探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缺乏运动锻炼的原因。

【关键词】体育锻炼;高职生;心理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定义。学生体力活动不足,低头族、网络族已逐渐成为学生教育的难题之一。高职生在校期间会面临学习、人际关系、就业等众多问题,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手段,例如在情绪宣泄、改善心理状况、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对体验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一、体育参与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改善情绪状态

在参加广泛的体育锻炼后,普通人群在情绪上会有短期明显的积极变化,其中包括紧张,抑郁和困惑水平等的下降[1]。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状况,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或消除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2-4]。

体育参与能帮助进行心理宣泄,有效释放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长期体育锻炼(运动群体)还是短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非运动群体为期3周的实验处理)都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具体情绪状态和整体主观体验,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5]。

2、提高心理弹性

不同的体育锻炼情境对人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心理指标的影响也不同[6],锻炼的情境不同,其获得的心理效益应该也不相同[7-8]。任务目标气氛中的体育锻炼情境更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9]。心理学家Biddle(2000)发现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包括对焦虑、抑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心理效应[10]。

3、缓解心理困惑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理、焦虑、功利心、攀比、人际关系、学业、恋爱及就业等方面。而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季浏先生认为,学校体育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也认为,在已发现可降低个体心理压力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人际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

4、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共同的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体育锻炼的坚持性,组织形式与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进行群体锻炼计划个体的出勤率高于独立锻炼计划不同的组织形式,由于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不同,形成不同的群体内聚力,较强的群体内聚力促进了个体行为的坚持性。

White等人(2009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主观幸福感更强。张勇(2006)的研究表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被试者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

二、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分析

1、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有研究表明,有很多同学存在体育锻炼意识不足和不喜欢运动的情况,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低头族”的出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控力不够,易受网络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组织和引导,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思想得到加强,娱乐、休闲体育逐步取代竞技体育将成为高校体育的热点。学校应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引导工作,运用体育傳媒,推广、传播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

2、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进行运动的积极性,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性。不同运动量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有所不同,中运动量的学生手机依赖最低,小运动量的学生手机依赖最高,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手机依赖现象。

3、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科学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告知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身体、心理多个角度去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 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达到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四、总结

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成绩优秀,还应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而体育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及各相关部门都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鼓励并督促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463-466

[2]唐征宁.试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3).

[3]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王丽萍.成都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身体锻炼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5]李沂.体育锻炼对医学院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情绪改善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vol 18 No.4

[6]陈作松,季浏,等.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0(5): 7-10.

[7] Riddiek C C.Comparative psychological profiles of three group offemale collegians:competitiveswimmer,recreational swimmers,andinactive swimmers[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84,4(7):160-174.

[8]Berger B G Owen DR.Stress reduction and mood enhancement in Four exercise modes : swimming,body conditioning,hath a yoga,and fencing[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8(59) : 148 -159.

[9]谭贡霞,张允蚌,陈剑锋.“不同锻炼情境”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J].Vol 10 No1.

[10]Biddle S.J.H.,Nigg C.R.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290-304.

猜你喜欢
高职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