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中的人文情怀

2018-08-06 11:45:32林鸿毅
魅力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采访新闻记者

林鸿毅

摘要:如今,随着传播技术和传媒手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新闻传播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闻传播者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养要求又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随着逐利心理的不断发酵,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体现的人文情怀。本文将对新闻记者采访中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重要性进行分析,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对策和思考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人文情怀

如今,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闻传播平台也百花齐放,除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出现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新闻的渠道,比如网站主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手机APP界面等,在这样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人们的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是新闻的图文质量,也包括了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人文情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善待人。作为大众媒体,主要任务应当是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并从善良的角度出发去引导社会向更和谐、更完善的方向出发。

一、人文情怀的重要性

如果从新闻的形成角度来看,其实新闻所呈现的,不仅是新闻当事人发生的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价值准则和是非标准,因为一则新闻所传递的主要暗示,正是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如何设计。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能否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将是新闻能否蕴含人文情怀的取决因素。一个新闻记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连对他人最基本的关怀、善待和尊重都做不到,那么,这种新闻即便博取了再多的眼球,中间也会有一些扭曲的、畸形的价值观存在,而对应得新闻记者的形象,也会得到观众的负面评价。

而且俗话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与道德精神层面的审视也更加强烈,新闻记者的言行,甚至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被观众放大、讨论、评判。所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能否具备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人文情怀的缺失

随着各类形式的公共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新闻工作者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都会自觉培养起对新闻的敏锐嗅觉,并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而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新闻工作中,为了博眼球,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经常会牺牲被采访对象的情感,或者不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和个人尊严。

比如有些记者在采访一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或者孤寡老人的时候,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不是从让被采访者开心的角度出发,去引导被采访者乐观向上,而是不断地去问一些刺激被采访人的问题,暗示被采访人以一种消极伤心的状态面的镜头。这样看似在展现被采访人现实困难的一面,其实是在给被采访者另一种形式的伤害。

再比如,有的新闻当事人是一位因为偷盗而入狱的父亲,但是记者不去采访这位父亲,转而去他家采访他的父母,他的子女,让他的家人因为这样并不光彩的一件事而暴露在镜头之下,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子女,将要为此加重这种可能伴随一辈子的阴影。

以上的例子,应该已经屡见不鲜了,作为新闻观众的人们,在观看这种新闻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新闻当事人带来的情感表现而对新闻的策划和效果建立起某种肯定,但是如果从新闻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在面对镜头,面对记者的同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更多的是也许是一种伤心和无奈,这种负面情绪,正是由于新闻采访者的人文情怀缺失造成的,正是由于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味追求画面呈现效果、新闻传播效果,而忽视了对被采访人的善待和保护。

三、新闻采访中如何渗透人文情怀

(一)善待被当事人

善待他人,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的关心、对他人的保护等一切从善良角度出发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在新闻采访中,要渗透人文情怀,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被采访人的善待。首先是要对被采访人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让被采访人心里能够建立起一种安全感,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一种在乎和保护。其次,是要和被采访人建立一种自然而然地亲和力和相互信任,让被采访人能够感受到采访者的真诚和真实,从心底接受采访活动,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的抵触情绪。同时,要建立起一种新闻职业敏感度和感知度,能够对新闻线索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思考,认识到各类被采访者的心理脆弱地带、敏感地带,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善待方式,比如采访者如果是身处牢笼的犯人,因尽量避免谈及其作案过程和家人情况;对于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或者孤儿,应当避免引导其和同龄人进行比较,有选择性地回避一些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对于人生道路上的跌倒者,应当引导其乐观积极面对今后人生。

(二)树立平等意识

新闻采访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应当的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很多新闻采访者往往把自己默认为一种社会声音的传递者,由此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如果把这种优越感带到采访过程中,以一种质问式、审问式的口吻来和被采访人交流,那么很容易使受访者产生不悦,心理产生反感。所以在新闻采访中,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舆论权威,应当以一种真诚的、平等的心理来面对被采访者,在语言上用一种友好的,相互聊聊的语调和被采访者进行交流,让被采访者感到亲近,感到新闻工作者的涵养。

(三)真实坦诚

新闻采访中能够做到相互坦诚,也是采访中人文情怀的体现。这种真实坦诚,即对于采访者来说,应当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对于被采访者不希望公开的内容,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应当过多的猜想和流露;同时,在采访之前,应该对被采访者公开自己的身份、采访缘由、采访目的,让被采访者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对于想说和不想说的内容能够有一个判断。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聞工作者作为社会新闻的传播者和舆论引导者,更应当以一种高度的人文情怀,尽心守护良知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庆同;采访对象心理浅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黄萱;隐性采访的伦理学评价[J];河北学刊;1986年04期

[3] 朱海燕;全能记者与全方位思维——兼谈用散文手法写作新闻及其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林玉善;法拉奇提问艺术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尹韵公;《实践论》与新闻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采访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夯实与突破—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9:23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
环球时报(2015-01-19)2015-01-19 0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