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围墙,有形无形,各种各样。开满鲜花的,引来朋友。钢筋水泥的,保护安全。无知的围墙,使人孤陋寡闻。冷脸的围墙,让你形单影只。围墙的里边,有你有我。围墙的外边,故事无限。走出围墙,可以领略世界沧桑的无限情怀。
请以“围墙外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这是一道看上去让人一愣但细想之下有话可说的作文题,引导考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挖掘自身的经历,激发真情实感,带着发现、感动的情感,写出感人的文章。
首先,这道作文题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品味自然,观察细节,学会发现,注重阅读积淀,挖掘心灵感悟。每一个考生都可以比较快地选取自己熟悉的素材,尽情写作。这是因为,有关“围墙外边”的故事非常多,情感也很丰富。在中考前的模拟考试中许多考生或许写过《美丽的绽放》《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总有一次惊喜》《这样多美丽》《不该错过的风景》《不期而遇的温暖》《美,悄然绽放》《初夏的味道》这样的作文,这些题目可以引导考生抒发对生活独到的感悟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写出自己或他人怎样在“围墙外边”发现社会和自然中美好的人、事、景、物。
其次,这道作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外边” ,“围墙”是处所,是对“外边”的限制。写作时要把着眼点放在“外边”的事物上,“围墙”里是铺垫,“外边”的风景才是重点,要不惜笔墨加以渲染,不然就会有偏题的嫌疑。同时要认真阅读提示语,从中获得写作的启迪和灵感。提示语暗示学生可从“围墙”的有形、无形两方面去构思文章,以此表现“围墙”外边的人生百态和人间冷暖。
再次,这道作文题可以选用作文的素材非常广泛,只要是“围墙”外边发生的故事,考生能选择自己熟知的内容,自然能下笔如有神,如果还能工于描写特别是善于寓情于景,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斐然,分数自然不会低。如果学生平常阅读匮乏与肤浅,不能用心地观察与体味生活,不经常进行写作训练与提升,要想在中考中取巧,只能适得其反。
一、确定立意
“围墙外边”这个题目的命题范围既在学生生活的“围墙”之内,又在众人猜测押题的“围墙”之外,围墙既可有界,也能无形,题目可谓内涵厚、文路宽、旨意高,审题立意时要抓住关键词“围墙”来正确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像“围墙外边”这个题目,要确立一个正确、有积极意义的立意并不困难,但要提炼出一个新颖、深刻、高远的立意,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下面列举几种不同的立意,来说明立意要多动脑筋:(一)常规立意。把“围墙”写成一般的生活中具有防盗或是装饰等功能的“围墙”。(二)新颖立意。如果把“围墙”理解成中学生日常生活圈子,写这之外的世界,立意明显就与众不同了。(三)高远立意。如果考生将“围墙”理解成“思想观念的局限”或者“心灵的设防”,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潮流、规则等,立意就高远多了。
二、筛选材料
这个题目,可以选取的题材十分宽泛,考生首先可着眼围墙外面的精彩世界选材。外面的世界里,有绚丽的春、蓬勃的夏、斑斓的秋和纯洁的冬;外面的世界里,有旅行途中的山水名胜,建筑佳构,有攀登路上的风云惊涛、雷雨彩虹;外面的世界里,有亲情浓溢的温馨,有朋友畅叙的率真,有目标不遂的长叹,有亲朋离别的怅惘;外面的世界里,还有花鸟草虫、四季风物:蝶儿破茧、翩跹飞舞给人以生命启迪,墙梅傲雪、凌寒独开给人以自然的领悟……外面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林林总总的素材,不一而足,考生盡可发挥写作特长,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少年的情怀皆可流于笔端,青春的脉动均可倾于纸间。同时,围墙又可比喻人与人之间思想的隔膜、人情的冷淡、心灵的封闭。考生如能慧眼独具,着眼“无形的围墙”选材,自会胜人一筹、高人一等。比如与朋友交往的一段历程,和父母相处的一场逆战,成长路上的一次蜕变,在推倒一堵堵“墙”的过程中,那些理不清的愁、道不明的苦、挥之不去的情皆可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三、选用文体
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并且在构思中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围墙外边”这个题目,大多数考生首先选择的文体是记叙文。把“围墙外边”作为故事发生的一个特定地点,具体记叙在这个地点曾经发生过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传递一种正能量,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弘扬一种新风尚。从学生平常的写作积累看,这样的作文平时都曾写过,学生要善于在中考构思的时候把平常的范作与“围墙外边”这个特定地点进行嫁接,进行合理的创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选用散文,在大多数考生选用记叙文的时候,选用散文可能更容易出彩,可以具体描述在围墙外边看到的蔷薇、爬山虎、紫藤等植物,从形状、色彩、气味等多方面刻画其姿态,并从中领略其风采,提炼出生活的哲理。或者描写“围墙外边”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并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与以前的落后萧条作对比,以此展示现代社会的崭新风貌。还可以想象身处“围墙”里边的人,心灵孤寂,因而对围墙外面的精彩纷呈的生活充满渴望,以此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这样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更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如果写议论文,可以阐述有形围墙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可以分析人们心里筑起的那堵高高的无形的“围墙”是如何疏离人与人交往的距离,启发人们深思,该如何越过墙的藩篱,去领略墙外的美好风景,让心灵不再变成荒漠。
围墙外边
从未抬头看向窗外,窗外有盆昙花,也不知何时摆在那里的。相比于其他植物的枝繁叶茂,这盆昙花显得十分平常,除了枝条日渐蓬勃,一点也无开花的迹象。
我也自然忽略了它的存在,曇花与我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围墙,互不相扰。
一天傍晚,我走上阳台,忽然看见了一团紫色的绒球,从花盆中钻了出来。我大吃一惊,定睛细看——那不是绒球,而是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我郑重地把它搬回家中,放在书房中央的书桌上。天渐渐暗了下来,那紫色的花苞却渐渐明亮了起来。时针指向了八点,昙花的花苞忽然颤动了一下,我精神为之一振——重头戏来了……
仿佛清晨熟睡的婴儿被一声慈母的呼唤唤醒,白嫩的小手揉着惺忪的睡眼,蜷曲的身子慢慢张开,昙花渐渐打开了花苞,一股清香弥散而出,四处溅溢,金黄的花蕊上分布着密密的花粉传递着幸福的呢喃。昙花终于完全打开了花苞,此时的她正如一位美妙绝伦的紫衣仙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施施然降临于世;又如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翩然起舞……
她欣喜地抖开紫色的衣裙,踏着节拍做出一个个舞蹈动作,虽然是人生的第一次,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历经数年的积淀,她的每一个细胞都被刻上了舞蹈这个神圣的词汇。这是属于生命的舞蹈,是昙花展现自我的舞蹈,是她绽放美丽的舞蹈。
不到一个小时,昙花的美态就收了回去,她一如来时的优雅,在向观众挥手告别之后,将手臂缓缓向心口合抱,就如开放时的倒带,缓缓复位。“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从开放到闭合,从起舞到落幕,似乎不到两个小时,却给了我无数的震撼:昙花的沉默并不代表默认。她用短暂而又绝世的美,证明了她的永恒,告诉了我什么是厚积薄发。
此时,围墙不再。
原来,跨过围墙,打破围墙,走出围墙,那儿,美正在悄然绽放……
【简评】
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立意新颖深刻。首先,大部分考生写的“围墙”是一般的生活中具有防盗或是装饰等功能的“围墙”,是实写。而本文写的“围墙”是“心灵的设防”,是虚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立意最好能凝结于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子上,本文结尾就收到了这样良好的效果。其次,本文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昙花从起舞到落幕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在这个场面里“我”的情感变化,显得波澜起伏,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围墙外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围墙外边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能遇见不平凡的人,能感受不寻常的美……
夏日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烘烤着大地,发出吱吱的响声,聒噪的蝉儿在树上叫得令人心烦,灼热的阳光如同一堵围墙,望着那刺眼的阳光,我只能望而却步。
夕阳渐渐踱到了天边,将天际撕成金色的碎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暑气依旧,忽然一阵风袭来,带来了一缕清香,冲破了围墙,冲进了我的心里。这缕清香便将我拽出了围墙。
循着香气,我一路跑到了池塘边。望着眼前的景色,我目瞪口呆。满池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柄柄荷叶矗立在池塘中,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小伞。片片荷叶中藏着一朵朵娇羞的荷花,那荷花如同害羞得红了脸的江南女子,白中带着粉,每一朵都粉得恰到好处。
忽然,荷花深处出现了一个人影。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老人摇着一只小船。我满心疑惑地想:“这位老爷爷难道是觉得在岸边看太远了,要靠近点一睹荷花的芳容吗?”我大喊道:“老爷爷,您在干什么呢?是在赏花吗?”老人先是一惊,待缓过神来,笑着对我说:“原来是赏花的小姑娘啊,我不是在赏花,我是在采莲子呢!不过你不要担心,我是挑快谢了的荷花采的,不会影响你赏花的。”我定睛细看,这时才发现,原来每一朵荷花都托着一颗嫩绿的莲蓬……
这时,老爷爷将船划近,接着说道:“小姑娘,你可别小看了这荷花荷叶,它们全身上下可都是宝呢!这莲子在夏天熬粥可以清热降火,那荷叶可以入药,荷花更是可以供人观赏。”
原来这荷花不只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翩翩君子,也不仅是娇羞的江南女子,而是个为了人类,可以默默无私奉献一切的巾帼英雄。
围墙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冲出围墙,我看到了平凡的花不平凡的一面,普通的世界不普通的美景……
“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都该冲破围墙,去发现不平凡的美……
【简评】
不少考生写到荷花总是立足于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而本文却独辟蹊径,通过正面描写荷叶、荷花的形状、色彩、香气,不仅赞美了荷花超凡脱俗的品质,而且借助老爷爷的介绍侧面写出了荷花荷叶全身上下都是宝的特点,歌颂了荷花这种看似平凡内涵却极不平凡的特质,从而揭示了“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都应该冲破围墙,去发现不平凡的美……”的人生哲理。全文由实写生活中具有防盗或是装饰等功能的“围墙”到虚写心灵桎梏的“围墙”,虚实结合,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挥洒自如,读来可谓美不胜收。
围墙外边
指尖轻抚过古城墙的黛砖空垛,一步步踏过古老的青石板路。我来到被围墙包围的古镇,在一个夏日。
在古街上迂回几次,抬头便是清亮亮的天空、白晃晃的光影,喧嚣的市井正演绎经久不息的繁华。耳畔燥热,充斥在耳边的是小商贩尖利的叫卖声、过客匆匆的脚步声、游客的高声嬉笑声。在这被围墙围起来狭小拥挤的空间里,人们心与心的距离,却仿佛隔了几个世纪,到处弥散着浮躁的气息。
许是想寻得一方清静,便走出围墙,离开古镇风景区。围墙外寂寂的,仿佛能听到自己的足音,铿锵有力,一点一点从大地传来。“卖糖喽——卖糖喽……”一阵干涩的嗓音揉碎在午后的暖阳里,带着浓重的吴音。循声而去,原来是一个卖绕绕糖的老人。老人身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花白的双鬓,沧桑的手依稀可见静脉。脸上一道道的皱纹像田间纵横的沟壑,满是岁月沧桑的痕迹。
这是个隐蔽角落,隔去了外面的喧嚣。老人手握糖棒,微晃木勺,空气里溢满了清甜的糖香,似有似无,如梦如幻。因为是在围墙外边,老人的生意似乎很冷清,我走上前要了一个绕绕糖。老人打开糖罐,糖浆因为长时间的轻熬慢炖,阳光照在上面,便闪着金属的光泽,像草间闪烁的星。老人又用糖棒撩起糖浆,让糖浆在两棒之间打磨、旋转、交织,柔软的糖浆在老人的手下被老人打磨得极富韧性。他的手法苍劲有力,专心凝神的样子像是在写书法。一起一落,一顿一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他那一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芒,像是对艺术的虔诚。他望着自己的糖,眼里满是珍惜和小心翼翼。凝重,无言,可思绪万千,我只是静静地看着老人幻妙的表演。
许久之后,老人付之一笑“好了。”脸上的表情平静又祥和,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使他的神态更生慈祥。和老人无意间的对话中得知,老人嫌围墙里面太吵就搬来了这里,生意虽然冷清,但也图个清静。
也许物欲的横流使得古镇遍体鳞伤,老人却毅然选择逃离世俗的围墙,坚守着心中的一方城池,静静地承袭着传统的制糖工艺,播撒古朴的糖香,守望着一份古朴岁月的灵魂、古朴岁月的本真。点滴之间都是对宁静的守候、对艺术的传承。
围墙外边,岁月静好,人事从容。我对老人的怀想也在寂静之中渐行渐远,悠悠长长。
【简评】
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鲜活的细节描写,如卖绕绕糖的老人叫卖声音的细节、外貌的细节、制作繞绕糖的细节,把老人专注于发扬光大传统工艺的执着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语言清新朴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如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寥寥几笔就使围墙外的寂静和围墙内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感极强,有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味。
《父亲的背》参考答案:
1.①形象:父亲的背被累弯了,弓如弦月弯似犁。②内涵:“背”代表了一种隐忍的人生品格,一种以辛劳为荣的意志和毅力,一种让人折服的人格魅力。2.①生活富裕了,父亲仍弓着背爬山下地,肩挑背驮;②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那如生命般的山和地;③大病初愈,父亲还是一天不间断地上山下地;④病危时仍乐此不疲地托人帮他撒好种,播好秧,秋后还要去收获。3.本文从少年时期父亲的背写到老年时期父亲的背,再由父亲的背拓展开去,遍及故乡的父老,表达了对父亲及家乡整个农民阶层的爱。(大意对即可) 4.AD(A项“强烈地谴责了旧社会的落后和贫穷,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时代的进步”错;D项“能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儿女”错)
《胡记面馆》参考答案:
1. 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作铺垫。 2. ①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②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3. ①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②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4.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参考答案:
1.列数字 作比较 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 2. ①全球变暖;②冻土融化;③蒸发减少。 3. C 4. 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每天上班上学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做到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将垃圾分类。
《“刷脸技术”莫带病前行》 参考答案:
1.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确认身份将真正地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承上启下。(过渡)3.通过司机冒充富商卖房的故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还有待提高。 4.在一些领域中应用时,不能只靠人脸识别,可结合指纹、声音、虹膜等技术提高其准确度和安全性。 5.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作者的主要观点。
《有环保意识,也要有环保常识》参考答案:
1.有环保意识,也要有环保常识。2.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但环保常识存在欠缺。 3.“把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掉”指把没用的东西扔掉的同时也把有用的给扔了。文中指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少人对凡涉及环保的项目统统持反对意见。 4.道理论证,运用苏格拉底的观点,说明对环境问题同样需要足够的知识;举例论证,通过塑料袋的运用等具体事例来说明对于环境问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 5.普及环保常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媒体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应当使广大民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不断接受环保常识的熏陶,从而不断支撑起更加科学全面的环保意识,更加理性地把握环保的行为取向。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参考答案:
1.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出精品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目的。3.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4.截至5.不能互换。文章第②段写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第③段写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第④段写出精品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目的。作者是按照递进的顺序来写的,所以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