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长春市工业遗产活化更新创新设计应用研究

2018-08-06 13:38:30董峻岩马文博辛立森谭悦彤王娅宁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设计应用新常态

董峻岩 马文博 辛立森 谭悦彤 王娅宁

摘要:工业遗产是基于长春市传统经济遗留下来,具备一定工业文化历史凭证的建筑体系功能使用形式,其本身具备空间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多方面体现,甚至在自身功能框架的条件上仍旧具备良好的空间优势,为公共空间提供了精神架构的基础,确保了工业遗产在现有城市建设中具备可持续化的前提。本文依据现有长春市工业遗产现状深入探讨,依据可见的问题与创新设计的优势相结合,探讨公共环境活化应用的优势,期望为后续城市精神环境的构建提供可参照依据。

关键词:工业遗产;更新创新;设计应用;新常态

工业遗产的活化创新设计主要是针对现有长春市在城市经济文明构建中,面临特色化精神体系营造的难题,其中针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利用,确保相应空间满足現有社会建设的功能性实施,针对现有长春市经济体系构建而言,具备良好的统筹条件,更为经济型环境与生态空间协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以便后续多方面设施的发展与构建。

一、工业遗产活化创新设计的概述

现如今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倡导我国特色化经济延伸的市场策略,以便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则是为塑造独有的地区文化,为后续精神文明体系架构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努力,确保整体经济具备良性促进的条件同时,为市场提供可开发的经济潜力。其中,针对工业遗产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不但具备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工业底蕴,更在此基础上被赋予了经济统筹的优异条件,有效将现代城市经济体系与传统工业文化遗产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确保经济性满足现有发展条件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工业遗产的本质,为整体文化渗透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故而,在工业遗产能够有效发挥空间与思想价值同时,确保相应结构体系具备完善和稳定性之后,应当依据传统工业框架内展开更新或创新的理念,赋予工业遗产地方具备文化历史沉淀的特点同时,发挥出独特活力满足城市精神体系的建设,为后续功能体系的延伸提供良好的空间参照。

二、现有长春市更新存在的问题

1.过度开发促使环境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长春市是老工业基地中的代表,在上世纪工业鼎盛的年代,针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现如今城市经济虽然具备一定基础,但实际环境问题却难以深入改善。其次,在传统老城区开展改造工程的同时,由于地产开发中对社会效益和环境质量的破坏仍频繁出现,进一步加深的城市公共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后续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更延误了长春市后续功能的开发,为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埋下了隐患。

2.传统老城区关系链难维持。

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影响,促使长春市内部针对城市改造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其中针对老区地价问题影响,现已被大量改为商业与公共用地,促使传统居民生活联络网被打破,不但破坏了传统文化沉淀的街巷式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促使老城区居民在城市改造方面颇有微词,对后续城市经济政策的改变与更新有一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3.城市特有文化底蕴薄弱。

经济性城市的发展有参照依据,一切均以先进性国家和地区发展单位看齐,这种发展条件下虽然赋予了整体城市框架的快速构造条件,但同时也剥夺了传统文化与特色的延续基础,在多方面的价值衡量中,更促使长春市与其他城市一样,沦为形似的商品化城市环境,导致自身文化底蕴逐渐趋于薄弱,再难开展后续精神文明的渗透工作。

三、工业遗产活化创新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联系

基于以上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工业遗产本身便具备传统工业型文化直接灌输的条件,并赋予传统文化体系中居民自身的接受基础,为后续精神体系架构提供良好的延伸空间。故而,针对性采取有效的价值利用,促进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现有城市经济建设环境中具备实际意义。

1.工业遗产活化的经济价值。

依据城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化要求,凭借工业遗产现有框架进行简单的加固,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用地与财产方面的消耗,更能够减少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伤害,为现有城市居民接受文化传导构架了稳定且先进的平台,更为后续城市经济的建设多元化提供了良好参照基础,确保了经济环境的良性发展条件。

2.工业遗产活化的空间利用。

工业遗产本身便是空间形式的文化传播渠道,针对原本具备空间职能的环境而言,却难以再履行自身功能优势,这对现有经济化城市的建设显然造成了缺乏协调的土地浪费,为后续城市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更埋下了房地产新建项目的污染隐患。故而,开展工业遗产的空间利用对现有城市经济建设而言具备成本低和见效快等诸多优点,更可以开放为居民使用,在双方面提供工业文化的贯彻条件。

3.工业遗产再生的社会文化传播。

随着人们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价值的重新认知,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也被重新发掘和认识。通过对其适宜性再利用可以改善今天城市开发中单一的景观形象,创造城市个性,也唤醒人们对工业文化的情感外延。国外通过将工业遗产再利用成为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展示和居民休闲场所,不仅丰富了地区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地区的社会文化价值。

四、城市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活化价值因素研究

1.城市公共领域的活化。

(1)公共空间的转变。

工业遗产的原工业旧址,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基于城市更新中土地价值越来越高,居住空间日趋饱和,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工业遗产内的集体空间转变成开放空间成为必然。

(2)地下空间的开发。

在工业遗产地段地下安排与地段相适应的城市功能,诸如商业、娱乐、餐饮、文化、运动、停车等,这些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工业遗产地段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对工业遗产地面功能的完善与补充。例如法国巴黎中央商场,在保护地面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满足了居民购物、交通的需求,使历史街区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3)场所特色的塑造。

空间特色工业遗产内高大的厂房、建筑立面以及高大的绿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与城市中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空间面貌形成鲜明的对比。空间的异质性是工业遗产存在感的体现,也是工业遗产历史的载体。

2.城市经济环境的活化。

(1)功能的再利用。

功能再利用的前提是功能的可适应性,只有适宜的功能才能带动工业遗产更好的保护。合适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可以吸引固定人流,如游客、从业者,也表现在对周围居民的吸引能力。

(2)区位价值的提升。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具有分散于集中并存的特征,有些原来就处在城市中心区,有些规划在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原先规划在城市周边的工业区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区位优势使得这些工业用地的土地价值逐渐提升。

(3)产业评估。

在工业遗产的评估中,常会发现有的工业遗产仍在使用,但在城市“退二进三”的发展背景下厂区的搬迁成为必然,那么它的价值如何衡量。只有提早进行着手,分析遗产的潜在价值,才能在下一轮城市更新中准确把握保留与改造的关系,避免因盲目拆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城市社会环境的活化。

(1)精神情感建设。

工业遗产周边分布着职工宿舍,他们对工业厂区有着很强烈的归属感,工厂搬迁及衰落导致这些地区成为城市棚户区,工业遗产的开发会带动周围街区的变迁,拆迁造成的搬迁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社会矛盾也是工业遗产再生的关键。

(2)城市文化环境的活化。

工业遗产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工业的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建筑的工程美学、产业的风貌特征、产业文化等都应该是工业遗产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结语

工业遗产在现有城市环境经济建设中具备一定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功能统筹与自身历史底蕴的有效协调方面,更赋予了城市精神文明构建的条件基础,确保了后续城市建设特色化的整体需求满足,更以经济稳定的形式完善了老工业城区的有效功能利用。故而,开展工业遗产创新设计,根据城市经济状况与发展分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构筑公共运转空间,为城市环境提供良好且稳定的沟通平台,在现有长春市经济发展中具备可持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甘信云, 张希晨, 胡颖. 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的若干问题[J]. 工业建筑, 2017, 47(8):21-25.

[2]陈召, 高炜,等. 旧工业厂房建筑的更新再生策略实例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7(3):109-110.

[3]李晓南. 对新常态下辽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6(1).

[4]王伟建. 新经济视域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文化品牌设计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2):37-39.

基金项目:1.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143757);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重点项目(JGJX2017C59);3.吉林省哲学社會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7BS31);4.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017K004)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设计应用新常态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西部学刊(2017年3期)2017-04-13 23:21:09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绘本书籍中插图语言的应用
浅谈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