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六七岁的孩子刚跨入学校不久,对于一切都存在着新奇感,感到一切活动都那么有趣。他们往往带着好奇心听每一堂数学课,总希望在每节课中,老师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有趣的东西,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可以说,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空间,好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如沐春风,个个心驰神往,学习起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那么,他自然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身为教师,首先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把爱洒向全部孩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在他们汇报交流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对待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课堂上教师一个期待的眼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真心的交流,一句鼓舞的言语,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时,就会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喜欢动脑筋。根据儿童的这一心里特征,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入新课,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益智活动“汉诺塔”,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在印度,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古印度的一个圣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从上到下套着64个按小到大排列的金盘,神命令庙里的众僧将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金刚石棒搬到另一根金刚石棒上,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盘必须在大盘上面。神预言,当僧侣们将64个金盘按上述规则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金刚石棒上移到另外一根金刚石棒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而梵塔、庙宇和众生也都将同归于尽。世界末日随之到来!”之后,再进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了“汉诺塔”这一益智活动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虽然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知识的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操作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一些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去拼摆,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并推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运用灵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堂上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是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識的全面理解。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操作开始的。在教学中,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这样既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认识又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更何况是在上课时间玩。“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发展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和知识。设置悬念、讲故事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对刺激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启迪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导入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参与情境。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教学中要尽量使那些抽象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创设游戏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深入,只能是表面的形式,同样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过深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知难而返,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多下功夫,尽量使一个枯燥乏味的问题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解决、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尽量让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只有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巩固与发展这种兴趣,才能使数学课生动有趣。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打造益智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稳步提高。
宋红芹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衰减,日积月累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逃避数学,讨厌数学,排斥数学。这样学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丢掉包袱学数学,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巧妙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力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它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措施。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化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生性好奇、好动,喜欢动脑筋。根据儿童的这一心里特征,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入新课,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益智活动“汉诺塔”的导入:在印度,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古印度的一个圣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从上到下套着64个按小到大排列的金盘,神命令庙里的众僧将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金刚石棒搬到另一根金刚石棒上,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盘必须在大盘上面。神预言,当僧侣们将64个金盘按上述规则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金刚石棒上移到另外一根金刚石棒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而梵塔、庙宇和众生也都将同归于尽。世界末日随之到来!这样导入,展示了“汉诺塔”这一益智活动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學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置悬念,培养学生兴趣
设置悬念是在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学生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迫切期待的教学魅力。如益智活动《鲁班锁》的教学,孔明锁,也叫八卦锁、鲁班锁,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鲁班的发明,结合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一种玩具,曾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这一益智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启智力。因而,可以根据鲁班锁的特点设置悬念。猜想一下鲁班锁一共有几个部件?它们是怎样组合的?接着通过动手操作对其凹槽进行分析,尝试孔明锁的拆分方法,并且记录所存在的困难。观看孔明锁图组,集体学习孔明锁的拆分方法。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练习组装孔明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演示操作,让学生记录观察,并尝试着按步骤来拆分孔明锁。在此基础上,学习拆分孔明锁的方法,并且能准确熟练记住拆分孔明锁的步骤。分小组展示孔明锁的拆分和组装方法。对存在困难或者步骤不熟练的同学,发扬生生辅导,或者单独给与指导。等学生能熟练操作之后,再利用网络资料,观看了解孔明锁的多种创意玩法。学生探索尝试不同的孔明锁的玩法,并将自己所发现的步骤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展示学生对孔明锁的探究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有迫切的心情,通过动手玩玩具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变化技能,发展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指学生力求认识数学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集中,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种状态是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最佳时期。运用变化技能的目的,在于创造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刺激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例如,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先后设计了猜一猜、摸物体等游戏。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正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另一部分学生把眼睛睁开,然后同时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说出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明确了,正方体不论怎么翻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正方体的这个特点,来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这个知识。
四、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初级阶段,对于新事物有着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牢牢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变为一种乐趣,从而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我在制作课件时,经常运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卡通形象,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动画片中学习知识,思想始终是处于高度兴奋之中,掌握的也比平时要好。又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 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物体的动态的运动过程,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一边看一边用手比划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新知识。
益智活动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他们主动关注学生的内容,唤起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