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作为小学段教师,教育教学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因此,如何激发学困生语文阅读兴趣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兴趣培养;家校合一
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家庭或者自身原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差,有些学困生不仅不认真听讲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作为教师,如何让学困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从而安分学习,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分析学困生厌学原因,因生施教
古书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上进,在低年级养成的不良习惯多,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减低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另外一种是很想学好而又诚实,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路,教师辅导缺乏持久连贯性,家长也不够重视自己子女忙于生意或者工作,或者父母外出打工学生缺乏督促,也有的家长自身学识水平非常低,甚至小学都没有读过,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成效。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在课堂上有意识给学生制造机会,既要让优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好。课外辅导,发挥优生的优势,生带生,传授学习方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攻克一个个小目标增强他们内心的集体荣誉感。
二、让学生感受师之温暖,亲切教育
俗话说:“山中林木有高矮,十根手指有长短。”虽然是同一个老师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个人接受能力高低不一,总有个别学生较之其他人而言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牢固,从而影响学习,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亲切教育,就是我们教师运用亲切的语言,展开亲切的互动,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空间。充满爱意的话语,说着亲切,听着也亲切。对他们和蔼可亲,言辞殷切,多说征询的话、期盼的话。有了相互真诚的信任,何嘗愁其不听你的话?何曾不以此为鉴?让学困生也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这是最有效的教育。
三、欣赏赞扬给学生信心,激励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老师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度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对于学困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一定要实施及时的激励评价。我教过的一个三年级男孩,单亲家庭,缺少母爱, 父亲一人带他忙于打工,却又无时间管理孩子,所以孩子自暴自弃。我每天都和孩子唠一会嗑,既然他陌生于母爱的情感,我不妨每天充当母亲的角色,问寒问暖,早上关心他的饮食,带些各种早点,使他温暖又安心的上好每一天课程。孩子能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还能大胆发言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乐于阅读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老师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之法:
(一)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采用先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读诗词,在教室的图书角找喜欢的故事,可以几个人分角色深入故事情节,读出来,或是演出来,这样既没有什么难点,也会让孩子们,尤其学困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走近阅读并学习阅读;久而久之,爱上了阅读也就热爱上了语文学习。
(二)中年段学生学会积累词语,摘抄语句,注重理解和运用。学困生往往最难的就是作文,说话时组织语言的能力差,因此,培养他们词语的理解和语段的运用,会使之明晓这些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和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如此经常训练,就会让学生自如说话,组织语言,作文时得心应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使之受益终身,欣然一世。作为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家庭和学校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五、家长协同老师定制目标,关注成长
第一,不能带孩子出入不适宜未成年人成长的娱乐场所;第二,多督促关心孩子学习情况,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点粗暴斥责;第三,要多与孩子及老师沟通,适当分析和及时反映、调整教育方法。第四,每天都要抽出至少30分钟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共同阅读,共同分享故事情节,在故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第五,读书时养成深思多问的好习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说,培养孩子善思考、会质疑,是激发提高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进而刺激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就开发了智力,有了学习能力,才会进一步在增长知识中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和创造能力。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性,具有不同的潜质,只要教师掌握得力的教育方式,潜心独到,在与学生的互相交往中,懂得“见缝插针”,抓住一切合适机遇进行教育,来激发语文学困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小学语文学困生对阅读的热爱、对语文的钟情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淑明.《好老师这样教学生》小学篇 漓江出版社 2011.7
[2]《中小学教育研究》 辽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 2017.11
[3]高立.《青少年家长教育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