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形象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整体的,综合的评价,其中国家文化形象更是展示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新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与世界上各个国家交好的重要桥梁,是世界各个国家民众之间交流的密钥,更是一个国家长久立足于世界舞台的利器。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对于增强国家实力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愈演愈烈,这个时代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较量的时代,是一个以文化为中心的时代。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外在化的表现,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2017年中国经济更是实现两个首次:GDP增速自2011年来首次回升;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在建军9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沙场点兵展示我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也不断取得佳绩。总之我国的硬实力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象征着国家软实力的文化竞争力却略显逊色。相对于韩流、美国的好莱坞,“华流”在外却难以形成。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骨骼,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血肉。在不久之前召开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新时代我国将更加注重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二、我国对外文化形象的转变
我国文化在古代曾经引领世界潮流两千多年,一直都是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这一点在朝贡外交上也可以看出来。在十七到十八世纪我国是文化输出大国,四大发明、丝绸之路、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那曾经是一个令西方人向往的文明国度。然而,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们与外界的交流被隔断。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成为我国文化衰败的开始,中国成为了专制、封建、迂腐的代名词。现在,我们要重新走上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大放流光溢彩,独领世界风骚。习近平主席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丰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十九大的召开,宣布了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化也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三、“华流”遇冷的原因
在全球经济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也越来越频繁。近几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让一些国家感到恐慌,用西方国家的理论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制造文化贸易壁垒,使我国文化形象的传播受阻。再加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让许多国外民众对我国存在误解。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大多数的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的不同导致国家政治理念的差异,让国家文化形象束缚在政治的框架内,让许多西方国家抵制我国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文化资源多层次,相互交错没有得到合理整合,没有完善的文化塑造体制,使得文化形象塑造的复杂性加强。文化形象塑造体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文华形象的塑造难度加大。古建筑、古代文物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要是向外输出也是需要讲解。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许多的文化人物、文化形象都需要人的参与和塑造、展示。所以文化人才资源更是至关重要,新时代我们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
四、如何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一)国家间的外交活动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需要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在习近平上任伊始,“夫人外交”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彭丽媛夫人随访引起国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夫人外交”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安排与国家文化、社会慈善等方面的活動。再加之,彭丽媛夫人在艺术成就上很高,在文化领域很早之前就享誉海外,所以这对我国文化形象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新时代,新起点。国家外交活动和文化贸易等是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国家制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首先,它就拥有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让中国成为西方人向往的文明之邦。丝绸之路承载了历史的辉煌,积淀了文明的精华。今天,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合作协议,举办各种形式、各种种类的文化活动。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交流活动将会对我国文化形象的塑造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
在2008年我国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世界聚焦中国,为中国的文化所折服!中国去年在杭州举办了G20峰会,“最忆是杭州”让各国政要大饱眼福;新时代中国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具有两千多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璀璨的中华文化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场艺术文化盛宴即将开启!两者的碰撞,交流一定会合力创造出新时代文化全新的面貌。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活动也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中国相继召开,这是我们传播和塑造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的历史机遇,通过政府、社会、人民等多方位的努力我们将重塑和再现中国文化多元和谐的形象、更将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深的大国形象!
(二)融入主流价值观个性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世界上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导致了我们价值观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阻力,虽然阻力很大、但是也并不是不可解决。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等等在中国很受欢迎。这就证明我们的价值观可以融合,我们要做到个性化与本土化的完美结合。
韩流文化、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我国15岁~30岁的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反观中国影视业在国外的这种影响时间太短,也只是一时风靡。《甄嬛传》《琅琊榜》在国外掀起追剧热潮,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是可以让外国人接受的。《人民的名义》掀起热播狂潮,收到人民众的广大好评,更被外媒“中国的纸牌屋”;《战狼2》创造了我国电影史上的多个首次,进入全球票房第六名。《红海行动》的上映对我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会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我们在影视剧中融入可以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塑造一个不断奋斗,尊重生命、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而且是不怕艰苦、乐观、勇敢、忠义的民族形象。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民族魅力。
新时代,《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朗读者》(第二季)《信中国》、《欢乐中国人》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既可以呈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美轮美奂,精深奥妙又可以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多元多彩;让我们了解到过去文化奥妙,创造新时代文化的灿烂,传播我国新时代国家文化的形象,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
对于国外的观众,无论是影视还是综艺都是了解我们国家文化形象的一个平台和桥梁。他们会通过影视、综艺的呈现去构建对一个国家的想象和共同的话题。所以,在新时代我们要让影视、综艺突破公式化、僵硬化的模式,将世界主流价值关与大众化、商业化、个性化的元素交融在一起,做得更加精进,让它们更好的去展现我国优秀文化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魅力,更加易于给外国观众接受,去塑造我国的国家文化形象。
(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形象塑造机制
在文化形象塑造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企业、媒体和公众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将合力去塑造我国新时代的文化形象。这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形象的传播过程中,要相互协调、配合,就如木桶理论一般,那一个部分出现短板,都会影响整体的效用。这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共同发力,形成一股力量,使文化形象塑造的结果最优化。我们要建立一个政府统筹全局,企业、媒体、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协作的文化塑造机制。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文化企业也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好政府的文化政策,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自己的实力。走向世界舞台,进一步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文化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公民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展自己的眼界,无论是旅游、留学、访问都将展示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多方位的努力,凝聚社会,各个民族的力量,参与到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中来。
(四)文化与音乐的结合
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音乐无国界,各国语言的不同,可能听不懂歌词但是优美的旋律、欢动的节奏总是能勾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2015年习近平夫妇访问英国,并与英国女王互送礼物,习近平主席赠送给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礼物是彭丽媛夫人的音乐专辑;还有我国的民歌《茉莉花》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在2013年的春晚上国际流行音乐天后与我国民歌领袖人物宋祖英合作此曲,更是在国家重要的场合和活动的演出,在国际上的传唱度极高。每年的春晚都会通过国际频道向海外并机直播,周杰伦的《青花瓷》、李宇春的《蜀绣》等文化类歌曲都曾登上春晚的舞台。新时代李宇春更是以高票当选“天府成都·十大文化名人”,凭借她“优雅时尚”、“传统与现代”的青年精神成为历经千年的天府文化传承人代表,而她更是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音乐对于塑造我国文化形象助推的效果。新时代我们需要创作更好地音乐作品,精益求精,去唱出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希冀,让中国文化旋律在世界奏响。
(五)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21世纪,这是互联网信息的时代,新时代5G技术即将运用,6G技术也在着手研发,这对信息的传播,文化形象的塑造将起到巨大的推力。这几年随着网络技术喷发式的发展,新媒体也应运而生,对传统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是一种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相结合的互动交流平台。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为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的微信、微博、You Tube、Facebook、Twitter等都是传播和塑造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让外国人对外国人进行宣传,这种做法。有时说服力比我们自己在哪里吹作用还大呢”!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为我们道破了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和塑造的关键。
(六)要重视文化创新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有着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当年的唐风宋雨,汉魂楚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创新,创新使文化保持着持久的活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对文化进行创新。具有“当代孟小冬”之称的京剧演员王瑜在《京剧清音会》上将吉他与京剧混搭,余音绕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京剧中融入现代化的因素更有利于扩大传播的范圍,也有利于让年轻人接受。还有最近热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节目中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诉说国宝的今生故事,让国宝活起来。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创新。春节期间央视网制作了一个视频,京剧与打碟混搭,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展现出新时代文化的风采。创新让文化永不落伍,永远都有新生的活力。少年强则国强,文化兴国运兴,根本上我们要重视对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学校要注重培养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政府、社会、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创新氛围,多方位努力共同推动文化创新。历久弥新、推陈出新这是让文化引领风尚的利刃。
(七)培养多样化文化人才
要使我国文化形象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塑造,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首先是要掌握语言技能,如我们国家的唐诗宋词翻译过去会缺乏它本来的意境和寓意。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语言人才让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我们要熟悉与精通外国语言,去了解他们的思维,比如我国著名演员赵立新精通四国语言,曾担任瑞典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被誉为圈内的“全能型人才”。在坚定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让我国文化结合本土进行改造,能够让国外观众更好的去欣赏、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形象。外向型人才也需要公众人物的努力。公众人物他们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借助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会是效果更加明显。安徒生故乡欧登塞市市长和丹麦国家旅游局局长共同授予易烊千玺丹麦旅游形象代言人证书。易烊千玺接过荣誉后用全英文发表感言,并向欧登塞市长和丹麦旅游局长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童话王国”。王源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30位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青少年,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和中国青年代表出席了第七届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这些国家间社会活动都促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了解。
我们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国际化文化人才;也要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在培训,不断更新更新知识和技能,优化人才队伍。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因此,我们也要加快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现我国文化独特光彩,让“华流”在世界盛行。杭州良渚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力证,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站立在九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允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人的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将我国塑造成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建议[J]. 李松. 中国出版. 2011(04)
[2]文化“走出去”要有新思维、新视野[J]. 范玉刚.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02)
[3]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如何建构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J]. 宋玉书,刘学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作者简介:王静文,青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