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敏
摘要:中国皮影戏自发源以来延续到今天,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古代皮影戏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戏曲、民俗文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正在深刻地感受着遗产急剧消失的现实,意识到这将会对未来社会文化传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保护皮影戏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关键词:皮影戏;保护;传承
一、皮影戏起源概说
中国皮影戏自发源以来,经过朝代更替,世事变迁延续到今天,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样一门脍炙人口的戏曲文艺,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据近代小说家、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的记载推测,皮影戏大约产生于汉武帝时期。武帝深爱的李夫人早逝,思念不已,于是命人做法招魂。一个方士由小儿玩闹的影子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将李夫人的剪影放在烛火通明的帷帐前,武帝仿佛看到了心念的人。这虽是方士所为,但对皮影戏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且在《史记》中亦有皮影戏产生于汉代的记载。
二、皮影戏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一)皮影与宗教文化。
宗教在数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体现出统治者对宗教的重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皮影戏融合了造型艺术和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所表现的宗教故事、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以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所形成的深刻内涵。道教、佛教是中国古代主要的传统宗教,宗教活动中的皮影主要任务是宣扬教义。自古以来,寺庙都为皮影戏提供一个舞台,唐代的僧侣在超度亡魂时就曾使用影人。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北等地,从中国西北到中原再到华北,每逢节日都会上演皮影戏,除了增添节日气氛以外,民众也习惯于用皮影戏的形式来祈福。
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的皮影称为“蒲团影”,相传观世音菩萨化身艺人在蒲团上演唱,于是所有皮影艺人都坐在蒲团上,以示严肃,所以皮影戏命名为“蒲团影”。皮影的主要任务是讲经说法,向民众宣扬佛经。所演出的宗教故事节目内容大都是以劝善惩恶、宣扬因果报应。到清朝后期,皮影戏宣扬佛教教义的任务才有所改变。现在的皮影戏中仍然遗留着佛教的痕迹,如称剧本为“宝卷”,称照明油灯为“海灯”。清代咸丰年间,道教的“天师”为农民“跳神驱邪”,且兼演皮影,由此可见,古代皮影戏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在影卷的剧目中,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皮影戏中反映的宗教人物包括佛、菩萨、神仙、鬼神等。比如佛教中的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哪吒、阎王,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土地、灶君、关公、二郎神、龙王,以及民间信仰中的风伯、电母、寿星、喜神、刘海、麻姑等。
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三国时的名将关羽,是皮影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之一。关羽在历史上被人们当做崇拜的对象,如今也是一样,关羽的形象由保护神而演变为财神;阴曹地府的恶鬼黑白无常,人们因惧怕他们便“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在制作皮影时,这些虚拟的形象被塑造成娱乐大众的"小丑"。
(二)皮影与戏曲文化。
皮影戏通过艺人制作的道具、影人来表现作品内容,这同古代傀儡戏一样。其他各地的戏曲通过脸谱、唱腔和剧本来展现内容。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影人的脸谱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画和雕塑的影响之外,和地方戏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皮影戏中的角色也分生、且、净、丑诸行,不同的谱式和纹样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来描绘样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响,只能显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反而带给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点,使形象更概括,更独特,凭借独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观众。从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影人我们可以发现,皮影的脸谱中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如果从皮影出发来研究传统戏曲,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其深刻价值。
皮影戏经过长久的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了众多流派,各流派之间在造型、唱腔、剧目及表演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与当地戏曲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新的地方戏剧种,如唐剧、黄龙戏。
(三)皮影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概括为“习俗”。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是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皮影戏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民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早年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食粮匮乏,皮影戏便如同今天的电影,填补了农民的空闲时光。群众赞扬它“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三、未来传承之路
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发现遗产急剧消失的现实,意识到这将会对未来社会文化传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損失,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代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已自愿投身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简单。如果把非遗当做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过度开发,让其失去原有的本质;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无视传统手工技艺将其视为不具有发展潜力而任其自生自灭,那历史的积淀文化将在我们手中逐渐零落。
2003年10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保护它的材料。但它的“材料”是虚拟的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传承者的头脑中。这就是说,保护非遗的守护者,让知识传承下去。保护非遗不是静止的,不是困在橱窗里,印在书本上,留在影像中,而是让我们可以真切的抚摸到,体会历史的足迹。
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童芸 《皮影》 黄山书社出版 2016年
[2]李绵露《民间皮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