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黄介微 辛志凤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8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影响巨大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教师如何教学。本文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国内的外语学习经验为基础,以中介语理论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外语学习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并对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加以了解,从而更有效率地学习满语,掌握满语文化知识。由此提高满语教学质量及其对满语保护的效果。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满语学习;满语保护
一、中介语理论概况
(一)中介语理论的兴起与传入。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比分析理论兴起,因此许多研究学者都认为,只要将目的语和母语进行比较,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就可以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并且能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50年代末,人们才逐渐发现,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地依靠对比分析法来预测、分析和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依据认知心理学创立了中介理论。他在1972年发表了名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这一概念。学界一般将此视为中介语理论形成的标志。
8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被引入到我国,并改变了多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侧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情况。
(二)中介语的特点。
依据《中介语》中的定义,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的目的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并会随着习得过程的深入而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过渡性语言系统。[1]目前学界普遍承认的中介语有两大特点:
1.系统性。中介语的系统性指的是它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是规则而有序的,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2]
2.可变性。中介语的可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介语是不断发展、不断向目的语的正确行使靠拢的,在中介语发展的任何阶段,语言成分的变异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可能会有交互作用。二是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无规律的错误阶段、突生阶段、系统形成阶段和稳定阶段。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知识对已有知识的渗透影响,中介语的错误也会不断修正,直至接近或达到目的语水平。[2]
二、学习满语出现偏误的原因
“错误”和“偏误”先后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研究的重要概念。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本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常会发生。所以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当然不等于说对失误完全可以忽视)。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比如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满语时,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差异性,学习者通常会优先依据固有的发音习惯进行发音,这样就会出现调值上、发音方法或者发音部位的偏误。
(一)语际迁移。
语际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受到母语规则的影响而产生共性的偏误。这种原因导致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学习满语的初级阶段,由于汉语与满语的语音规则存在差异,如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八个基本元音是[i]、[e]、[ε]、[a]、[u]、[o]、[?]和[α],但是满语的语音系统中却是6个单元音[i]、[u]、[?]、[?]、[ɑ]、[?]。并且元音分阴、阳、中三性,而汉语不分。这样的差异对于满语初学者来讲,很容易将固有的汉语发音习惯代入满语语音練习及运用,还会因为语音的相似度过高而混淆甚至完全等同。
例: 满语有复元音io[io]没有复元音iu[iou]
偏误:由于现代汉语只有i[i]、o[o]和u[u]构成的三合元音iu[iou],因此初学者就会习惯性地将io[io]读作iu[iou]。
例:满语中有复元音ii[i:]和oo[o:],涉及到音长变化
偏误: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中,音长不是侧重点,基本不会影响到表意,因此初学者在接触到这种音长变化时,很难及时掌握而依赖母语规则,混同i[i]和ii[i:]、o[o]和oo[o:]。
(二)语内迁移。
语内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度泛化。这种偏误通常出现在满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在此阶段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满语语法规则,但因为所学知识有限或未能够完全熟练运用已学知识,所以过度泛化地套用已知的固定模式。譬如在满语中后缀-nu或者-du接在一部分动词词干的后面,构成交互态,例如动词aisila(帮助)后加上词缀-nu/-du,变成aisilanu/aisiladu(相互帮助)表示“帮助”的交互态[3]。
例:tanta(打)- tantanu/tantadu(相互打)
偏误:满语的词形变化较多,而现代汉语几乎没有词形变化,学习者只能在已掌握的有限的满语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类推、概括和泛化,这就很可能会产生过度泛化现象,如例中后缀的使用并非全部动词都可以加,但学习者过度泛化地套用已知的模式,将后缀应用于全部动词的词形变化而不区分,因此造成偏误。
(三)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措施。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汉语知识去理解并运用满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满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这两类偏误实际上就是前边已经提到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
简化的策略常常指学习者故意减少或避免他们认为满语中与汉语相似的且可以替换的部分,甚至直接采用汉语。
例:满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其中有部分是已经在进入满语后已经按照满语的发音规则和习惯进行了改造的,已经发生了音变,例如“fengse(盆子)”、“cuse(厨子)”、“bandan(板凳)”、“jempin(煎饼)”等[2]。
偏误:学习者在学习这些汉语借词时,为了追求“学习效率”或自认为不会因读音差异产生误解而选择直接采用汉语词替换,由此产生偏误。
(四)文化环境影响。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但是在汉语学生学习满语的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弱。一方面因为在满族入关后,受汉族影响较大,汉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因为满语借用大量汉语词,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满语也逐渐式微,文化的差异并未在汉语和满语之间形成太大的隔阂。
三、依据偏误原因对借助中介语理论学习满语的设想
(一)及时请教老师或满语母语者(满语继承人)。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遗忘的满语语法规则,应该及时请教老师或满语母语者(满语继承人),切忌采用推理、类比的方法直接将汉语的规则运用到满语中。并且要对那些不熟悉的语音、句法和语用知识勤加练习,按时复习。例如对于满语中复元音ii[i:]和单元音i[i]、复元音oo[o:]和单元音o[o]的音长区分,还有满语中的io[io]和汉语中的iu[iou]的音色区别等,在发音练习和交际互动时要更为谨慎。
(二)主动涉猎相关语言知识。在学习满语时,学习语言本体的要素是基础和必修课,而在此之上,作为学习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了解并浅层把握满语作为黏着语类型的语言特征,对比其与汉语作为孤立语类型的语言特征。继而从中划分出异同点和重难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比如满语中常以词干附加词缀构成新词或改变词的形态,而汉语则几乎没有词形变化,最常用的语法手段是虚词和语序。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满语过程中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将一般规律过度泛化,扩大适用范围,而造成一些特殊变化或特殊句式的使用偏误。要善于查阅词典、阅读大量研究论文,对特殊情况掌握的越扎实越好。
(四)了解满族语言的历史文化。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应该充分地去了解其母语民族的文化习惯,以及该语言的歷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规则的适用性以及语用方面的习惯性。例如满语在创制之初参考了蒙古语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在学习满语时就可以涉猎一些蒙语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学习过程更具多样性,而不是枯燥的讨论满语和汉语的关系,甚至单调地学习满语。而在学习满语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词语或句子的运用在语法上并无错误,但是从语用习惯上讲却存在不妥之处。对此我们可以寻访满语继承人、参观满族自治地方、满族语言文化保护地区,或者通过网络和书籍等方法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和语用习惯的演变。
综合以上所述内容,笔者认为汉语学生在满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尽量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深入了解满族的语言文化历史和语用习惯,对比与其有亲属关系或历史渊源的语言文字等等。这样才能使满语学习有规律可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学习的方面提高满语教学质量,从而使满语教学对满语保护更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No.3:18-20
[3]于慧.论满语借用汉语的语言学改造特点及其融合规律[D].北方民族大学 2014.5: 3-13
本文由大连民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满语保护与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71202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