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2018-08-06 13:38:30吕馨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博物馆

吕馨

摘要:新时期,随着我国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前提下,博物馆产业的市场前景日益光明,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主流导向。本文意在,对时下我国博物馆新型文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分析

21世纪,我国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类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博物馆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使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更是新时期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其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应引起我国博物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博物馆的作用

一直以来,博物馆行业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作用不言而喻。博物馆既是地区传统文化的留存者,也是历史变迁的记录者,更是岁月更迭、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历经了多年发展已形成了独到的发展体系。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东西方文化交融汇集,各类外来文化与本土优秀文化间发生了碰撞与结合,此时博古馆的作用尤为凸显,其具体作用如下所示:

(一)文化收藏作用。

1905年,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即南通博物苑,是我国近现代博物馆的奠基者。根据对世界博物馆发展史进行分析可知,博物馆的演变过程可细化为三个方面即古代、近代及现代。古代的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即科研、研究,包含了诸如研究院、资料收藏室、档案管理中心、古籍留存室等多方面作用。古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对文化进行探讨与传授,对体系相对成熟的知识进行留存,其内部包含了图书收藏功能,但此处所提到的“收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保存、留存,更多的是对经典文化的扩散性传播。对于国外博物馆产业而言,在历经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洗礼,为本国经典文化及历史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客观基础,博物馆逐渐由传统的复合型体系中脱离,形成了蕴含文化收藏、历史记录等功能的专业性机构。此时博物馆产业已完成了由古代时期向近代阶段的转型,其收藏的自然哲学、新兴科学技术、经典文学作品已形成了系统化得产业结构。与以往的古代发展阶段相比,新阶段的博物馆行业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其收藏目标更为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博物馆发展情况与古代时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其整体的收藏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以对文化载、历史遗留物的留存于保管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其实质性目的大致不变。

(二)文化育人作用。

随着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蒸汽机、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带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在这样的历史发展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与综合国力有所提升,为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与转型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此时,博物馆的封闭性与收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仅有的收藏功能与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此时,一种新型的博物館未来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即拓展博物馆现有的功能,使其在发挥收藏功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器文化育人的作用。利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及经验教训总结对后世进行教育,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发展态势良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世纪一战、二战的相继爆发,对蓬勃发展、积极转型的博物馆行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东西方国家数以万计的博物馆被损毁,规模甚巨的书籍、文物、珍奇瑰宝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二战中德国的国家博物馆甚至成为当政者宣传纳粹主义思想的政治工具,其文化收藏传播与教育育人功能被取代;加之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博物馆管理人员及工作者由于战争而相继殒命,致使二战后期的博物馆产业已几经灭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各国开始了重建于发展,世界发展态势已由对外战争扩张转变为和平发展,这也为博物馆行业的重建于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国家欲通过博物馆产业重塑国家发展的信心或增加本国人民的凝聚力;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则利用本国博物馆行业作为对外传播本国价值观的工具,以英美国家为例,其通过带有明显本国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进行对外传播;除此以外,全球各国均认识到了本国历史与文化产业的关键性作用,各国均着力推进图书馆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以创新与革命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

二、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产业。

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破坏,因遭受透支性掠夺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以及经济对人本质的物化等世界性问题,人类开始反思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们普遍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攫取的逐利模式终究会将人类自身引向毁灭。因此,探寻一种可持续、属人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历史必然。其次,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存在方式和认同标识,因其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因子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成为经济关注的亮点。从文化的独特性出发挖掘其经济价值,成为各民族或地区拓展生存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这也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产业的本质所在。

“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MaxHorkheitner)和阿多诺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对“文化产业”的细述,并非为了论证文化产业的可行性与合法性,而是对战后各国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将文化盲目商品化提出的控诉和严厉批评。他们认为,工业时代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大众化的传媒手段使得文化被大规模、简单地复制传播。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大众化,使文化丧失其个性,成为无个性、趋同的仿制品,遮蔽了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这些无个性的文化商品到达消费者那里,造就了对文化无个性的“被欣赏”和“被消费”。工业化提供什么,就必须消费什么。在平面化的消费模式中,消费主体缺失了对文化感受力的自主选择能力,消解了个体对文化感受的敏锐性以及创造力的生发。

鉴于学术界对传统文化产业严厉而客观的批评,以及传统文化产业本身在发展进程中遭遇的问题,一些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对文化产业的走向进行再思考。这一深刻反思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从原始阶段对文化的简单、标准化复制转向对文化的创意性研发。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强势发展,学术界和民间对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产业界、政府官方的有力推进,“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性日趋突显。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之都”的说法,1997年英国新工党大选胜利后,在相关文件中用“创意产业”1的提法代替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提法。随后创意产业提法得到很多国家的效仿,并成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模板。

(二)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变。

纵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和言说方式。如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称之为版权产业,英国、法国及其它一些欧洲国家称之为文化产业,西班牙、日本等地称之为文化娱乐休闲产业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从英国政府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对创意产业的分类来看,创意产业的范围依然界定为那些具有艺术或文化倾向的产业。“只不过是“创意产业”一词更加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特性,侧重点不同而已”。

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既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传统文化产业的目的是“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较注重文化的经济化,将文化资产通过产业的方式开发利用变成商品和消费品,对文化的社会效益重视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则是“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促进整体生活的提升”。不仅实现文化的经济化,同时关注经济的文化化,在重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

三、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

(一)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国际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划分方式上遵循的一种基本理论,该理论由澳大利亚麦觉里大学经济学教授、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罗斯比正在其著名的文化经济学名著《经济与文化》中提出,他以文化为根基,创意内容为核心,构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同心圆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中心到外围逐渐扩散的同心圆,不同的圆圈代表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同的子行业,同心圆大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层次。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特征。

由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划分可见,较之于其它产业,文化创意產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研发对象,以创意为核心手段,其内容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提供,且具有传播某种文化意义的社会功能。就其行业结构而言,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渗透性、开放性。

(三)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

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是人类文化的最集中反映,大量的馆藏文物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对象,并通过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提供,传播文化价值,发挥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博物馆的服务社会功能的衍生具有同质化的背景。从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归类划分来看,在欧美等发达的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领域。将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归属于产业领域,是经过国际博物馆界和产业界二三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博物馆“物本”到“人本”的转化,为我国未来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借鉴经验。因此,我国博物馆领域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博物馆发展的创新与革命,以达博物馆行业向着合理性、创新性方向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敏.探讨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纳税, 2017(14).

[2]李雪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建构之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8):204-204.

[3]吴静. 两岸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研究[C]// 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 2017.

[4]姚璐.论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 2(4).

[5]李朝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4)

[6]郑佳妮. 山东地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现状与前景研究[D]. 山东大学, 2017.

[7]赵悦利, 刘遵月. 基于博物馆文化的文创产品研究策略分析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 艺术评鉴, 2017(5):167-169.

[8]齐琳. 大庆文化创意产业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5):94-95.

[9]邱凯悦.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 2017.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博物馆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9:12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5:27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民商(2016年10期)2016-10-14 13:49:18
露天博物馆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