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雅瑶
摘要: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如何在课堂将抽象概念教学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学。本文结合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采用体验,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点,并总结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的教学建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学片段;设计;反思;探索实践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我对于图形问题进行过反复咀嚼,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认识”此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三角形的认识》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积累了经验,也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的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稳定性,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方面: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为了打破传统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于目标的多元化。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落在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上,将画高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特别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这堂几何概念课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由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题的概念建构过程。学生在看一看,动一动,辨一辩, 说一说中体验,探索,自主构建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初步感知三角形。新课的一开始,我直接出示课件,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并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上会有三角形呢?三角形都有哪些特性?”这一问不仅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而且为下面构建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自主构建三角形,得出三角形定义。这一环节一开始我让学生判断一下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说一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得出1、5号图形是三角形,2、3、4、6号图形不是三角形。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研究不是三角形的原因。当学生说到线得画的直直的,让学生明白这里所谓的线是指线段,并且有且只有3条;当学生说到头尾要碰到一块时,紧追问:什么要碰到一块。对概念中围成的理解打开了思路。那么这里出示的反例,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围成”的确切含义。最后水到渠成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能用一句簡单的话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玩中发现、探索和感悟。同时这些正反例辨析,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逐渐形成清晰的三角形概念。
第三环节阅读与实践,指导画高。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取分散难点,分几个小步骤走。首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自己先探索画出一条高,然后示范讲解高的画法。接着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探索—再次动手操作,画出几个三角形的高。最后探索发现得出结论:三角形有三条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成功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一环节中通过与文本对话,到学生自主探索到教师的示范指导再到学生的第二次探索,步步为营,让学生每一步跳跳就能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深刻体会画高的方法。
第四环节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首先通过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紧追问:“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三角形”学生通过先猜想,接着从实验中对比推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从而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环节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学有用的数学。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第一题判断题旨在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第二题帮老师修椅子,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第三题提升题:画三个底为4厘米,高为2厘米的三角形,做完这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设计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发展。
反思: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我在唤醒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说”(定义)的两个要求:1.确切:一定是三角形,不可能是其他图形;2.简要:尽可能:“说”得简洁。提出了定义得要求,再由学生根据要求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定义。观察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进一步思考,互相修正,逐多完善、简化,最终得到了非常接近课本的定义。学习定义的本身不仅仅是掌握定义,更要以学习定义为载体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学生积累定义数学概括的思维活动经验。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我先出示房屋屋顶的高度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高的形成,并通过学生读三角形高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画高就是过线段外一点作这条线段垂线的过程同时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这一环节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表述操作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