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玲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很难,枯燥乏味,不感兴趣,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趋力,使学生自觉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和旺盛的学习状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在益智课堂中强化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好胜心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争强好胜,成为“优胜者”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尽量把競争意识引入到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益智课堂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形式,如“击掌游戏”“夺红旗”“山羊过河”“动物拉车”“小问号过数学桥”等,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使学生在轻松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等等,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妙,赛一赛谁的策略高,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踊跃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我们要利用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知识的递进层次安排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一种不断攀登的心境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能力。
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主要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联系,如希望算得对、算得快,老师就可以通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等活动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就可以采用“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直观、具体的事物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力争做到讲在实处、练的扎实、学的活跃,使他们处在兴奋、热烈、不断追求、你追我赶的气氛中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初步懂得现在学习掌握的知识与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亲自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切离不开数学。活动的本身和学习目的的逐步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和教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了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丰富多彩的学生益智器具比赛活动,搭建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平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十六宫图”、“汉诺塔”、“鼠困梯环” “九连环”、“华容道”、“魔方”、“龙生九子”、“魔尺”、“鲁班锁”、“三阶魔方”、“华容道”等益智器具令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些益智器具的操作技艺孩子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家长面前展示之后,家长们啧啧称赞。孩子们娴熟的技能、自信的表现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很多家长纷纷尝试,跟孩子们比赛,切磋。益智器具是玩具也是工具,它好玩、有趣,带动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将益智器具引入课堂无疑是对学生思考力的开发有显著作用的。随着益智课堂的推广,学生学会了触类旁通;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打破常规。益智课堂是一个平台,教师就像一个魔术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个新奇、瑰丽的场景。我们知道玩儿是儿童最正当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儿,学生在器具把玩之中,变得更加聪慧。
三、利用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好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用数学书、作业本举例,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长方形,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长方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例如:书桌上的长方形直尺、文具盒等,找到画长方形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长方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出较大的长方形。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活动。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手的关节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就地取材,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真正给学生“减负”,还给孩子童年的欢乐。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学海无涯‘乐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