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摘要: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的通知》,就财贸学院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方案进行浅议。
关键词:财贸;职业;技能;大赛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部署和“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要求,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我院向着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
通过“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学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硬件建设,力争2018年全省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争一保二)。
三、工作步骤
动员部署阶段
根据国家技能比赛文件精神和学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结合《财贸学院关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方案,于特定日期内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动员学生进行参赛报名。
选拔及培训阶段(按照学校要求4比1参赛人员数量比例选拔)
1.建立学生档案库。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院按照学生日常表现、专业课成绩、资格证书考取等情况进行初审,选取部分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技能大赛选拔考试。确保有良好的竞赛知识、技能基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学生进入学生档案库。
2.初步赛事训练。认真学习技能大赛相关文件,分项目列出具体的比赛项目内容,对入围参赛选手的思想、纪律、实训室规章制度、大赛事项、参赛内容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着重培训比赛内容的学习认知度及技能比赛与实训科目的差异,达到提升比赛兴趣的同时提高把握参赛内容的熟练度。通过老生带新生的方式让新生耳染目睹、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識。
3.集中强化训练。根据制定各个参赛项目的训练方案,对专业理论知识强化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足够支撑技术技能的提升。
4.二次选拔。以举办校内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选拔,通过考察稳定性,即平时表现,考量选手在日常上课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参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即最终模拟测试的表现,考量选手在面对众多高水平对手时临场抗压能力等方面选拔竞赛选手。
由领导小组确定技能大赛试题出题教师,所出题目应该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为院内技能大赛赛出一批参赛心理素质过硬,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扎实的大赛苗子。通过二次选拔,让没有入围的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激发竞赛意识,为参加下次竞赛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冲刺提升阶段。对符合资质的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进行初步大赛摸底测试。让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保持竞技压力,更加科学合理的提升自己的参赛技能水平。
(三)教师选拔
根据大赛任务,结合教学任务及参赛经验等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筛选:
1.责任心高。大赛指导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辅导期间服从学院安排,按照培训计划认真辅导,不得缺勤。
2.执行力强。对学院安排的任务不打折扣,保质保量的完成,大赛辅导教师要加强所带参赛学生的管理工作和赛事指导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教育学生有目标、能吃苦、肯钻研。
3.业务精干。技能大赛辅导教师要充分把握竞赛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认真做好赛前训练到位、赛中指导科学、赛后实际总结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技能大赛及相关工作的实际意义合重要性,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真学习学校文件精神,分析历年参加技能大赛经验教训,做到有的放矢。
(二)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赛事领导小组,加强赛事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三)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打破过去各自为战的传统做法,形成全局一盘棋的格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协作与配合,强化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探索联合赛事训练机制,取长补短,共同育才、共同发展。
(四)创新选拔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原有的竞赛选手为各教师推介学生参加竞赛培训,选拔出来的选手无法保证质量,结果也无法让学生信服,对日常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无帮助。改变以往选拔模式,创新选拔标准,采取复合弹性选拔标准,建立技能大赛学生档案库,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兴趣小组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率,以校内大赛的形式建立长期有效的选手选拔机制。
(五)创新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
大赛结果评价采用的是对工作任务中各知识点与技能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比赛项目相关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技能大赛项目内容,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职业能力为牵引,通过教和学及任务驱动融会贯,通达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职业大赛长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院技能大赛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结:以“高职学生组‘会计技能竞赛“为例,通过竞赛,检验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展示人才培养成果;促进专业建设,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提升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