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引下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找寻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怎样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的深层次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梦;当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以其为基石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解释了已经存在的世界,也指导我们创造崭新的世界。因此,中国梦的深层内涵才得以与其相互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能对实现中国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从总体上概括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认识论中第一次将实践列入其哲学范畴,创立起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高于万物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实质,也构成了精神生活的核心。一切意识形态不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荒谬的理论,都能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找到其根源。此外,“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说明,世界上不存在不能够被认识的事物,我们的思维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实或者证伪对于某个事物的认识。同时,实践还是由人所发起、为了人的活动。在实践中,人并不消极地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思考进行实践,把对事物的直观表面认识上升为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一切哲学派别都没有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而它则批判了以往实践观的局限性,推翻了以往观点的谬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形成了主客观相统一的新看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人与世界发生作用的行动指南,用它的思维模式来指导我国的建设,解决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挑战,对实现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为终极目的、从我国最大实际出发提出的中国梦的构想是一种符合国情的科学设想。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检验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任何一种理论、方针和政策,包括人的意识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判断中国梦能否实现,就要看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增强,民族是否振兴,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等。正如习近平所说: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能否实现,必须把人民是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检验标准,这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效果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源泉。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就是从事物质生产,而物质生产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此外,它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路径。实现中国梦并非暂时的口号,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广大人民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本土化,才能将所有的理论转化为民众自发的行为,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引导人们了解人类社会、推动社会进程变革的正确方法。它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我们实现复兴之梦具有重要的启示。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更要求我们用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学习其相关理论不仅要抓其客观规律,武装一个拥有辩证思维方式的头脑,更要求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研究,尤其是深化对具有我国特色相关理论的学习。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起中国各族人民、凝聚中国力量。
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需要我们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出发,创造出一条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启示我们只有从中国的客观现实出发认清我国的形势和情况,在探索中摸索规律、在建设中总结经验才能找准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是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的集中反映。
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每个中国人民共同的梦。只有充分调动所有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人民作为主力军,把其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不断强大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只有每个中国人讲实干,担当起其作为主体的责任,中国梦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基础。
必须坚持與时俱进的品质,弘扬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历久弥新,源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承了这一优秀品质,它不是僵死的教条,不局限于一定的时期和地区,而是不断汲取时代的精华,创新并丰富其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梦、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等,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正是这种理论的不断创新,才推动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单元[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4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7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单元[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0:6
[4]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
作者简介:张嗣尧,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