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影响因素

2018-08-06 06:46:38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镇密度特色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1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与研究进展

我国提出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既要重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中小城市,更要注重小城镇建设[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正式启动。

我国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一项重要探索。19世纪末,发达国家众多著名的工业型城镇和资源型城镇因为环境污染或资源耗竭而转向特色化发展之路,如德国沃尔夫斯堡、法国维特雷等,它们以其特色产业支撑或文化积淀实现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金融型、高科技型和休闲旅游型等特色小镇大量涌现,如瑞士达沃斯、英国格林尼治、美国硅谷、法国安纳西、法国普罗旺斯等[3]。特色小镇成为推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

实质上讲,西方多元化的城镇类型是由于其传统生产力结构状态决定的,这与我国从传统乡村聚落、集市贸易和市镇发展而来的中国城镇体系有着明显差异性[4]。因此,虽然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展借鉴了国际经验,但是打着中国烙印的历史必然。1979年以后,为了提高城市化率,减小城乡差别,我国开始注重推动小城镇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小城镇建设数量急剧增加,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带来的建设质量普遍较低的现实逐步显露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好地解决人口就业、规模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等问题,2004年我国又推动了一批重点城镇建设。目前提出的创建特色小镇,更加明确其培育标准是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端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显然,从发展小城镇到重点镇再到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诉求。特色小镇可视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也符合我国中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5]。

国外关于特色小镇研究多运用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Milton Friedman的核心—边缘理论、Michael E Poter的产业集群理论等。我国特色小镇研究起始于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国内学者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模式缘起、政策内涵与创建进展的总结梳理,发现虽然浙江省特色小镇是建立在独特的块状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只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形成动因和发展规律,在全国范围内是可复制推广的[6]。由于特色小镇是因特定的生产和生活集聚产生的,当国家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和逆城市化之后,特色小镇就会规模化出现。 我国特色小镇是在经济新常态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空间组织,建设基础为良好的产业演化生态系统[7],产业布局集中化、模块化和专业化[8],实质是处于优势区位上的一种生产力综合发展平台[9],在立足本地区特色历史文化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10],通过内部“产、城、文、旅”等多元化功能融合[11],集聚锁定产业中高端化、人口素质中高端化、生活品质化、生态环境景观化[12],从而达到破解有效供给不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由于特色小镇建设存在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动态持续性,对区域治理与区域开发模式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区域治理方面,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是率先由地方政府发起既面临着市场本位和国家本位的博弈,又面临着如何将内生伦理自律与外来治理他律有机结合的考验,因此从总体上把握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应在尊重地方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将其有条件地纳入到国家整体政策体系中,在城乡治理合流中实现从“汲取”到“服务”、从“管控”到“共治”、从“动员”到“回应”、从“功利”到“公益”的现代治理转型[13]。区域开发方面,开发区以及各类新城、新区、特区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在经济绩效方面本有极大优势的开发区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加速,开发区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身份极易滋生腐败土壤。因此,开发区完全可通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利用其特色产业优势的同时,弥补自身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晰自身职能定位,完成该轮区域开发模式的突围转型[14]。

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研究多以区域单元创新和空间尺度拓展为逻辑起点,归纳总结特色小镇建设普适性路径战略与模式类型。河南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文旅势头,以“特色鲜明”为建设首要原则,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小镇、先进制造业小镇和文化旅游业小镇[15]。福建省在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出坚持在适宜区域发展特定产业,政府不过多干预,实施“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山西省大同市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要坚持“六大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培育“八种特色模式”[16]。西南边疆地区也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来推进城镇化进程[17]。我国幅员辽阔,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发育程度、城乡统筹进程、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地区差异,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打造特色小镇需要把握“特色”,因地制宜、因阶段施策[18]。付晓东、蒋雅伟将我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的“特色”按属性(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细分,从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三个维度进行分类研究,总结量化出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建设的特色小镇有25个,依靠市场需求的有74个,依靠社会资本的有96个[19]。可见,国内特色小镇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内涵、现状、问题、对策、模式、意义、路径等方面,描述性内容较多[20,21]。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Google earth、Excel等软件,从地理学空间视角探讨特色小镇区域空间结构,对其分布类型、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定量表征并分析其区域影响因素,为我国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及优化小镇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经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组织审核, 2016年10月公示了第一批特色小镇127个,2017年8月公示了第二批特色小镇276个[22,23]。本研究选取截止到2017年8月底的403个特色小镇作为研究样本(未包括香港与澳门特区、台湾地区,下同),这些小镇基本代表了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总体状况。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图数据库,人口、经济等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24],国家开发区数据通过商务部《2016国家开发区竞争力研究报告》[25]获得。

2.2 研究方法

通过Google earth抽取403个样本空间属值,将其x、y坐标数据录入Excel,而后导入ArcGIS 10.2软件,再将这些样本以点状要素形态呈现在一张已配准好的中国地图上。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值等研究方法(表1),并借助ArcGIS工具模块,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均衡程度和空间分布密度三个层面对其区域空间结构进行解析,进而运用空间插值等高线、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区域分布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表1 研究模型及地理学意义解释[26,27]

3 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3.1 空间分布类型

在区域宏观层面,特色小镇可视为点状分布,且点状要素的地理空间维度相互邻近。根据最邻近指数分析法,运用ArcGIS空间统计模块,求出特色小镇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与期望随机分布理论平均距离之间的比值R为0.630、Z值为-14.228751、P<0.01,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403个特色小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为凝聚型。

由于最邻近指数分析法所测定的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的界定标准尚存争议,另可通过测度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面积变异系数(CV)进行二次检验。在ArcGIS操作平台上,以403个样本点为质心,生成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图1)。计算结果显示,403个多边形平均面积为2.381km,标准差为4.763,CV值为200.731%。比照Duyckaerts等测算出的三个建议值[28],再一次证明特色小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分布态势。同时说明,通过整合资源禀赋、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有效发挥空间组织溢出效应,特色小镇是能以“以点带面”的形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图1 全国特色小镇泰森多边形图

3.2 空间均衡程度

3.3 空间分布密度

省际分布看,我国分布密度为0.418个/万km2,北京最高,密度为4.266个/万km2;天津次之,密度为4.186个/万km2;发展较早的浙江与江苏,其密度分别为2.18个/万km2和2.052个/万km2;而新疆、青海、西藏3个省区最低,不足0.1个/万km2。从三大地带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琼,中部地区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西部地区包括渝、川、贵、云、桂、西、青、新、甘、陕、宁、内蒙古),全国特色小镇分布密度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特点。东部地区为1.930个/万km2,中部地区为0.723个/万km2,西部地区为0.500个/万km2。

图2 全国特色小镇分布核密度图

为了进一步探求特色小镇的分布热点,研究了空间分布集聚核心(空间热点)。根据上述核密度估值分析法,借助ArcGIS密度分析工具模块,对特色小镇进行热点区域的可视化探测,生成特色小镇分布核密度图(图2)。结果显示,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冀中南—鲁北、浙江—皖南—苏南、川渝—黔西、关中—鄂中—豫西北—陕南,京津冀和长三角为高密度空间热点;较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湘东—赣西、桂东南—粤西南、粤东—闽南,珠三角为较高密度空间热点,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宁北等局部地区形呈零星集聚分布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特色小镇分布可能不完全与区域规模、职能定位紧密耦合,受到了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如资源、市场、交通等。

4 区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与人口因素

运用地理联系率来分析特色小镇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人口要素的均衡配合程度,测算结果显示地理联系率Ve和Vp值分别为99.794和99.855,均接近100,表明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与经济、人口要素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

进一步选取2016年各地区经济密度、人口密度作为分析指标,使用Excel软件,将各省区特色小镇数量、各省区经济密度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由高到低排序标记,生成可视化柱状折线图(图3),各省区特色小镇数量与各省区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次序大致重合。其中,北京、天津、重庆经济基础深厚且人口分布密集,这些地区特色小镇个数较多;青海、西藏、黑龙江、新疆经济基础薄弱且人口分布稀疏,特色小镇个数较少。显然,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对特色小镇区域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图3 特色小镇个数次序与人口、经济密度次序柱状折线图

4.2 资源与区位分析

特色小镇的资源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特色”很大一部分又是由区域背景中的区位、资源所共生,要探究资源、区位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从产业和市场两个基本维度着手。1984年后,兴建开发区成为全国各地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开发区和各类新城、新区、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它们的产业基础较完善,可作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依托。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生成特色小镇分布与开发区分布密度空间插值等值线耦合图(图4)。从图4可见,特色小镇分布密度与开发区密度等值线重合度较高,在403个样本点中,北上广深等地的国家开发区分布密集区,特色小镇数量较多,空间分布较为集中。这说明特色小镇聚集在开发区周边,可充分发挥开发区所带来的资源溢出效应,更加有利于将特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深厚产业基础并兼具多种功能的区域空间发展平台。当然,图4中也存在开发区与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如西宁和呼和浩特城市圈的开发区分布密度值较大,但特色小镇较少,这是下一轮可重点考虑进行特色小镇创建的潜力区域。

图4 特色小镇分布与开发区分布等值线

图5 特色小镇分布与地级行政区的缓冲区

在我国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行政区划基本格局当中,地级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区域单元,与区域各方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目前许多城市正在打造“一小时都市圈”现状,且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较发达,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以特色小镇所处地级市城区中心为圆心,建立50km半径缓冲区,进行点对区相交分析(图5)。403个样本点在地级市城区中心50k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基本全部覆盖,分布数量达到347个,占总数的86.104%,说明特色小镇直接与城市高效现代需求对接,在区域空间上集中在城市郊区地带,更接近于区域核心客源市场,能有效拉动地区消费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4.3 交通条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东西跨越5400km,南北相距5200km,不同区域的城镇平均距离较远,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建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半径100km缓冲区,将特色小镇分布与铁路交通干线缓冲区进行点对区相交分析,呈现基于铁路的特色小镇缓冲区分布(图6)。从图6可见,我国主要铁路干线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这为特色小镇资源要素大规模集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该区域特色小镇的分布较密集;西部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较差,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与之相对应,这部分地区当中特色小镇数量较少。经进一步测算,在403个样本点中,铁路干线100km缓冲区范围内共有360个,占总数的89.33%,反映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具有与铁路交通轴线一致性布局特征,说明铁路交通条件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显著。

图6 特色小镇分布与铁路缓冲区

4.4 政策因素

特色小镇政策导向是影响特色小镇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行动力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的重要保障。国家层面上,2016年特色小镇首次被提及,201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特色小镇成为政策热点。目前出台的特色小镇相关政策,在空间层面表现为:①特色小镇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也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具有特色资源或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②小镇规划不仅要尊重小镇现有格局,还要保持小镇宜居尺度。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推动特色小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发展相结合[29]。特色小镇在当前相关政策制度的推动下日趋丰富多样,形成了目前全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格局。

5 结论与对策

本文选取我国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特色小镇区域空间结构呈现凝聚型分布,且具备以“以点带面”形式,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基础条件。②特色小镇在全国空间尺度上均衡程度较高,其创建与评估政策导向性表现十分明显。③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冀中南—鲁北、浙江—皖南—苏南、川渝—黔西、关中—鄂中—豫西北—陕南,京津冀和长三角为其高密度空间热点区。④我国特色小镇分布受经济密度、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交通条件、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较大,特色小镇区域空间分布多聚集在国家开发区资源辐射范围内和地级行政区城郊地带,并且具有与铁路交通轴线一致性布局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两方面,应挖掘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首先,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快速发展。其次,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的原则,立足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交通条件等因素,充分发挥重点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加强特色小镇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此外,从区域布局上,要加大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特色小镇从集聚型向扩展型转变,以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小镇密度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22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14
中医的特色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