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始建于2012年12月,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实现1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8个片区楼宇工作室志愿服务点以及19个居民区志愿服务站的“1+1+8+19”模式的辐射和拓展。中心依托南京路为民服务品牌优势,以志愿服务需求收集、团队整合、风采展示、先进表彰以及示范项目开展等为服务基础,以区域化党建单位积极参与“双向认领”为服务拓展平台,持续加大项目化运作力度,实现志愿服务外在品牌与内在实力“双提升”。
从1982年起,南京路上广大民兵、团员秉持着共参与、共分享的理念,开创了南京路为民服务先河。在传承方面,中心提出“我搭建阵地、你提供服务”的共建模式,社区志愿服务队、群众志愿者始终坚持每月10日、20日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在创新方面,依托南京路为民服务品牌优势以及党建联合体资源平台,街道积极探索“一街、两城、一堂、一园”服务的“方阵模式”。定期参与街道各类集中性为民服务的社区单位有50余家,提供项目55个。
街道现有三大类、25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常态化运转。在帮困助学方面,中心大力发动社区党建联合体成员单位参与“四助”服务。25家共建单位为社区51名学生提供助学服务,15家共建单位为社区30余位困难老人提供助老服务,15家共建单位为23家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在社区服务方面,在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基础上,中心联合长征医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机关党委、上海音乐厅等多家社区单位孵化新项目,将大型义诊等服务送进楼宇、送进社区。在文明倡导方面,坚持十年运作市民讲师团,连续六年举办社区道德讲堂,坚持八年运作文明指路队,连续六年运作思源环保志愿者队,并与14家社区单位、19个居民区共同参与交通路口文明值守、共享单车文明骑行倡导等行动,还有市民巡访团、行风政风监督员,多年坚持参与文明监督工作。
充分发挥区域内楼宇多、社区单位聚集的独特优势,努力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推动社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两个“拓展” 和一个“延伸”。一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群体实现拓展。从原来一个中心“单打独斗”到广大社区单位“众人拾柴”,志愿力量不断充实。二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受益群体实现拓展。受益群体从弱势群体向更广泛的居民群众拓展,志愿服务的实践者也能成为服务的享受者。三是社区志愿服务的阵地得到延伸。从一个中心,到“1+1+8+19”运作模式,从集中性服务到日常性服务,把服务送到楼宇白领、社区居民身边。
近年来,顾村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立足于本镇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面向30余万集中聚居的市区动迁、经适房、廉租房、外省市来沪居民的不同特征和需求多元化,积极整合“居民自治+驻区共治+社会法治+群众德治”多元力量,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九大功能,有效弥补社区服务资源不足的状况,不断激发基层社区公益治理活力,打造出“四治公益苗圃”志愿服务新品牌。
中心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凝聚67个志愿服务工作站上万名志愿者的自治力量、100余家驻区单位的共治力量、近10家执法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法治力量,形成志愿服务三维有机网络,夯实社区志愿服务的坚实基础。
充分利用“百姓自我服务家园”“为民服务中心”“心连心茶室”等特色服务品牌基地阵地,在常态化开展文明讲座、礼仪课堂、文体沙龙、技能讲堂过程中,持续培育具有现代志愿服务理念与特色技能的“志愿者种子骨干”。
邀请高校、职能机构、驻区单位、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志愿者专业知识与技能多样化培训,年累计开展300余场次,涉及垃圾分类、绿化养植、文明养犬、废物利用等20余个类型。
立足镇域实际,凝聚四治公益力量,创新有利于社会各类资源共同参与的“七彩公益进社区”“红帆港党群服务站”“知心姐姐”“赵克兰工作室”“爱心一家亲”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拓展志愿服务品牌内涵。
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求,以“志愿服务,我的生活新方式”为特色文化,致力转变人们传统观念,让四治公益力量联合开展、共同支撑、齐心推动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成为基层党组织、居民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一种新习惯、新风尚!
如今,顾村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引领四治公益力量已陆续创新18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仅“七彩公益进社区”一个项目就团结400余户商家,累计开展居民服务200余场次,惠益群众近万人次。已陆续发展“三鸟齐鸣”“爱心一家亲”“温馨12345”等100余支超过20人以上规模的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其中,“三治心连心”项目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称号;“赵克兰工作室” 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赵克兰为楷模,宣扬感恩、敬老的传统文化,传递孝老爱亲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