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汤成米
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名作《荒原狼》在二战后取代海明威,曾成为一代美国人的精神偶像,又从美国走向世界,从曾经的嬉皮士运动到21世纪的“文艺青年”,从摇滚乐、电影、动漫、游戏几乎处处可以找到类似的影子。
按传统说法,“荒原狼”就是黑塞受荣格精神分析的产物:“深陷矛盾接近自杀边缘的主人公依靠他无意识中的阿尼玛与自性引导调和心灵中的理性与感性。”
自我与本我,男性和女性人格,理想和现实,战争与和平,这一长串的概念至今缠绕在人们头脑中。习惯于概念分析的现代教育,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黑塞的“荒原狼”寻找的所谓心灵调和,正来自中国的道家思想。
1921年,他曾写信对罗曼•罗兰说,“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他从东方哲学中借来了“一”的概念,探索人性的构成。他既承认人性中的矛盾对立,又转变思维模式,让二元对立回归到“一”。这种思想,在《荒原狼》中以荣格的形式出现,在更早时期的《悉达多》实已见端倪。
悉达多借印度佛陀的名,关联却不深。黑塞表示,悉达多的智慧更接近老子。少年的悉达多追求自我,晚年的悉达多因河悟道。而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河,正来自东方。
近百年来,中国人以“落后就要挨打”向西方学习,结果邯郸学步,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而在两次世界大战磨难下的欧美,却反而在向东方寻找精神救赎。
黑塞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打破壁障,寻求东西融合。《悉达多》是他成功的“试验”之一,他想知道,“究竟有什么东西是超越一切民族差别之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所有种族和每个个人所信仰和尊敬。”
但不幸的是,黑塞这一影响和努力,随着冷战结束,美国以霸权主义主导世界,迅速衰落了。
把河流看作“道”,这是东方哲学的典型思维。河有源,“道”也有源;河依河道而行,“道”即是道路;支流入河,而“道”是本源。我们习惯于向自然取譬,寻求人和自然合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物化人,“上善若水”,人化物。河流与人连在了一起。
但在谈河之前,得先谈悉达多。
悉达多是一个合格的探索者,他走他自己的路。读黑塞的文章很容易让人反照自身。悉达多每一次的思索都绝对真实,他三次怀疑人生:父亲床前,佛陀身前,与卡玛拉分别时。他一直都在选择道路,而不去追随那个既定的“道”。
黑塞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寻求自我。《悉达多》始作于1919年12月,正值一战结束之际,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这个世界,并将自己的信仰整理为一本小说。依他所言,他想搞明白“人类灵魂在没有时间性世界里的发展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在那条河上。但要靠近那条河,必得先在时间性世界中对自我进行一番探索。
道不远人,河一直都在。人自远之,摸索到它却不易。悉达多与河的关系等同于人与道的关系。少年的他一心寻求终极,“损之又损”,看不见河。青年时期的他在河上感叹,“这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但也仅此而已。及至年老,他流落河边,认定自己一事无成,甚至想就此结束这一生,骤然,他被灵魂深处的一声“唵”拯救,倒在河边认真睡了一觉。
回到悉达多与佛陀第一次见面的时刻,悉达多向这位伟大的圣人指出,你完美的学说中存在一丝缝隙。他认为,你的学问是美好的,但我更想知道你是如何领悟的。佛陀回答,我只负责解脱痛苦,不负责阐释世界。悉达多说,我必须自己选择道路,我只能对自己作出判决。
这样的“判决”令人起敬,不把自己交给上帝,而是自承其重。
人能主动地向“道”靠近,不追求“道”,反而去成为追求本身,也许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真理。在文末处,年老的悉达多渴望得到儿子的理解,但儿子逃走了,他无法认同那个食香蕉为生的老船夫。儿子抛弃了他,就像他当年抛弃他的父亲一样。
但没关系,因为他的儿子也正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
按照时间顺序去排列悉达多的一生,仍嫌不够准确。在悉达多初识船夫时,船夫对他说:“世间万物都会回来的,你也不例外。”很久以后,他们谈论起了时间,并确定时间并不存在,那个老船夫说,“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悉达多最后一次谛听河水,是在儿子出走后。他同另一个船夫一起坐在河边,静静地听,从听见一种声音到听见全部的声音,“他所听见的是一切,是整体,是统一”,他发现世界是一个圆。
对于一条河的想象,最初来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字含有一种时间的隐喻,河水流向与昼夜变换一致,确定无疑地一路向前。《悉达多》却让这条河转了个弯,轻巧地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存在,让河回归到河本身。
《道德经》里的“道”,都可以替换作“一”。黑塞在探索“个体性”时出现了问题,在西方思想传统中,个人和世界呈分割对立状态,而黑塞试图找到一种出路。他把“一”借了过去,以此探索人的完整存在,正如他所言,真实的另一面也同样真实”。
譬如树追求树的果实,花追求花的香气,其轨迹清晰可见,如箭矢,不可逆转地射向终极。与此对应的是另一道轨迹:落叶归根、花瓣化泥。两道轨迹相接,一去一来,生命达到恰好的和谐。
悉达多年轻的时候逃离父亲,而当他年老的时候,又被自己的儿子抛弃。他曾以为人应努力追求终极,但其实“我欲仁,斯仁至矣”,终极就在他的身边。
书末处,作者的思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在每一瞬间都是完善的,一切罪孽本身便包含着宽宥赦免,所有儿童身上都具备老年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带着死亡,而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的生命。”于是当悉达多触碰戈文达的前额,戈文达终于悟了,他看见无数脸庞闪过,世界的一切出现在他的眼前。
在最后一次倾听河水的时候,悉达多忍不住问船夫,河水说的是怎样的语言,能让你同时听见它那成千上万种声音?
船夫低头凑近,“唵”。
推荐书目
《万物启蒙诗歌读本》
钱峰丨济南出版社
这套书是致力于儿童通识教育,“万物启蒙”教育创始人钱锋先生的最新作品。整套书以“一物一世界,一诗一典故”呈现了99堂精彩诗词课程。让孩子在自然万物的陪伴中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给孩子烙印中国文化最天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