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此世生何世

2018-08-03 03:46:28闻风相悦读论语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神迹人伦鬼神

■ 闻风相悦读︽论语︾

孔子不赞成做隐士,不赞成为了修行而避入深山老林。礼乐必要在人世兴起 ,也必要在人世完成 。

王语行:

作家、中国文化研习者。生长于鲁南,现居重庆。撰有《胡兰成:人如乱世》《吴芳吉年谱》《闲情与遐思》,整理、注疏《孟子大义》《李延平集》,编有中外诗选《绝妙好诗二百首》。

以前读《论语》,至《乡党》篇,总跳过或浮略一翻,觉其琐碎而无意义,且不解门徒为何事无巨细,专写夫子日常生活。近年再读,才品出这一篇的兴味,原来弟子们想如实呈现凡世的孔子,他的“道”在衣食住行、行礼如仪之中,不离世间,千百年后读之,让人闻风相悦,如对良师,如晤益友。《金刚经》里的佛陀亦如此,讲经前,持钵乞食,“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然后才娓娓说法,这一传法前的序曲真是生动感人,佛远乎哉?道远乎哉?不远也。

通观《论语》,孔子爱美食、爱音乐、爱骂人,有时也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虽然颜回大捧自己的老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但夫子毕竟是有喜怒哀乐的凡人之身,因此儒家难成宗教,所谓“儒教”,不过是对西方宗教的拙劣比附,不足为论。

宗教充满神迹,而孔子没有神迹。不仅没有神迹,孔子还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更不言“怪力乱神”,对虚无缥缈的鬼神之事不予回答: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孔子此言既出,即为孔门立法,自此鬼神之事遂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历代儒者所重。

理性乃秩序的基础,狂热是大乱的征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一向浪漫唯美的诗人李商隐写诗嘲讽,“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二十年后,黄巢起兵,“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桩桩般般,血泪横陈,更可证欧阳修所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话说回来,以孔子之博文多识,鬼神之事焉能不知,但不谈。不谈,就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紧闭住了怪力乱神这些不祥之物。儒家之学始终是理性的、清明的、入世的。正因如此,宗教在中国只是个体的信仰,而难演变为社会性的现象,更不会出现“政教合一”、动辄进行宗教审判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

儒家有祭祀,祭天地,祭祖宗,乃是为了表达对造物的感恩,对先人的缅怀。中国人后来的礼佛、拜佛,也不过是表达对生命觉悟者的敬意,民间则以此祈福、求福,消灾避难,而无对宗教的迷狂与膜拜。

孔子不谈死后的世界,是要我们珍惜现世。即使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道”,也不能离开现世,离开众人,如《中庸》所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所以,孔子不赞成做隐士,不赞成为了修行而避入深山老林。礼乐必要在人世兴起,也必要在人世完成。

“道”并非不可及,就在人伦日用之间,就在洒扫应对之时。“道”不是白日飞升,不是五眼六通,也不是令人惊骇的神迹法术。此为小道。至道反而平易,人人可行,它是充满情意的一粥一饭,是关心良序美俗的举手之劳,也是面对死亡而深信民族精神不死的无忧无惧。

禅宗有三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境是未省察的人生,懵懵懂懂,昏昏然度日;第二境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状态,俯瞰世界和众人,如《红楼梦》里的妙玉;第三境则返璞归真,和光同尘、泯然众人,不生分别,与人世无隔,与稚子同乐,与邻翁对酒,与路人笑语。那飞到天上的,还须降落,那见到异象的,不过幻觉,那至为深奥的,只是家常,那无限神秘的,原在我身。儒家的路是平实的,人生与修行打成一片,以人伦日用始,以人伦日用终,在生活和实践中才能了悟人生真义和天命所在。

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明知大道难行,仍是不可为而为之。一路上,不时有隐士冷嘲热讽,夫子却不改初心,只是怃然长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和谁在一起呢?

是啊,不生此世生何世,不要此身要何身?

猜你喜欢
神迹人伦鬼神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8
密林中的神迹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北方文学(2018年32期)2018-11-19 10:12:34
鬼神
喜剧世界(2017年5期)2017-03-29 01:52:26
民族志诗歌的跨文明写作——由阿库乌雾的《凯欧蒂神迹》引起的访谈
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41
《凯欧蒂神迹——阿库乌雾旅美诗歌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阿来研究(2016年2期)2017-01-15 13:31:38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斯宾诺莎的神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