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傅国文
虽然墨家的理想很美好 ,但是太美好的理想大多不可行 。
茹菲: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师。为即将出国高中生开人文课程,编有高中国文读本《家国天下》,办个人公众号“太傅国文”,历载往期给学生预习的讲义。
墨子是战国时代的人,这个时代是动荡不安的时代——每个国家的统治者,对内拼命压榨老百姓,充盈自己的国库,生活骄奢淫逸,对外争战无度,大国侵略小国,掠夺财富扩张地盘。
如同这个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墨子也开出了社会药方:兼爱。
人人都把别人当成兄弟姐妹一样去爱,有余力就帮别人,有余财就分别人,整个社会没有贫富不均,没有人懒惰不干活,没有浪费,没有嫉妒,没有争夺,当然,更不会去打仗了。这真是个美好人间。
怎么保证这个美好人间的运作呢?墨子说,要敬天,要朴素,要断舍离,要过简单的生活,别听音乐了,吃饭也别玉盘珍馐了,住房子也别雕梁画栋了,写文章能使别人看得懂就行,葬礼呢,也要简简单单地办,不必有太多陪葬品。
总而言之,墨子有一个自己的新社会理想的,并且给出具体的理论和操作方式。实际与否另当别论,在这个社会里,大家都过着很朴素的生活,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东西,也就没有任何深刻的、复杂的、精致的东西。
关于墨家,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墨家是一个真正有组织的团体。别的学派比如法家,其实是一些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各不相谋的人物,人们因为他们的基本方术相同,给他们一个共同的称呼。比如儒家,虽然是聚集在一个大师之下,但也没有什么组织。只有墨家是一个真正有组织的团体。
第二,这个团体内部组织严明,统一进退,有宗教气息。这个团体的最高领导被称为巨子,是终身职位,下任巨子由上一任任命,团体内部,组织纪律很严明,有自己的规矩和惩罚。
第三,这个团体内部传授技艺,他们都会些技艺,有职业之间的合作,这有很强烈的工人阶级的色彩。比如他们可以受雇佣帮助别人守城:公元前445年,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云梯”攻城,墨子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多人带着守城器械在宋城上布防,自己跑去楚国在楚惠王面前跟公输般沙盘推演,最后终于让惠王罢兵。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墨子的论述逻辑认为圣人是专门治理天下的,天下混乱,你就要跟医生一样望闻问切找病因,那么混乱的根源在哪里呢?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若一个人处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维度之中,都不相互关爱,就都会互相损害对方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那社会就混乱了。
反过来说,如果看待父亲、兄弟、君上、儿子、弟弟、臣下都像自己一样,那就没有不慈不孝;看别人的家跟自己的家一样,那也没有盗贼了;看别人的国家像自己的国家一样,那也没有攻伐了,这个天下就会变得无比美好。
当时的人们提出这样的质疑,兼爱固然是好的,但是你不觉得这个是压根不可行的事情吗?
但墨子并不这么认为,他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古代的圣王就曾经做到过,这个是可行的,我们要高举大禹治水的精神旗帜,坚定执行文王武王的政策,就一定可行。墨子斩钉截铁地说:兼爱一定是好的,既然是好的,那么一定能实行。
墨子的反驳很有意思,你们说兼爱不可行,那我们来举例子:
以前楚王喜欢腰细的人,大家就都拼命减肥,把自己搞得弱不禁风。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服的人,大家都争先恐后把自己的装扮向社会底层人民看齐。不吃饭穿粗衣本这是违背本性的,但是君主喜欢,大家就迎合君主,新的风气就形成了。现在如果有个君主喜欢我兼爱的理论,赏罚并用,大家就都兼爱了。
墨子实在是个诚朴之人,他大概不知道,人只是希望自己周围都是好人,这样自己不会被伤害,但自己想做坏人,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社会阶层的飞跃。
墨子也不明白,君主哪里有那么大的能力仅凭赏罚就能让大家放弃私利,亲如一家,君主也希望臣子们都勠力同心,一心为公,可臣子们的勾心斗角,都恨不得取而代之。作为君王,能在众多势力中平衡利益,稳住船舵平稳向前不翻船,就是极其英明能干了。
墨家学说由于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由“天下显学”逐渐沦为“民间私学”,墨子这个组织呢后来在强有力的领导人死去之后相互彼此攻击,都说自己才是正宗,再后来,这个团体组织就消亡了。汉代中期之后则完全退出官方讲坛。现在大概只有小说里的侠士还在零星地回响着墨者的侠义余风。
《墨子》这本书也没什么人读了,连存书都很少了,手抄书就没几本,一直到明代,才有刻本,保存最好的《墨子》,还是保存在道藏中被当做道教经典保存下来的。而且,由于辗转传抄,错讹脱漏之处比比皆是,很多篇目都读不通了。直到清代的毕沅、孙星衍等朴学家才对《墨子》进行校勘,这才算有了基本可以读下来的本子。直到清代孙诒让做《墨子间诂》,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墨子》版本和注本。
儒家讲仁爱,是人爱人,墨家讲兼爱,也是人爱人,那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是很大的。
墨家的兼爱,隐含着人跟人之间是平等的理念,你的爱是要平均分给所有人的,你对甲的爱,不会比你对乙的更多,你对别人的爱,也不会少于你对你父母的爱。
但是儒家的仁爱,类似一个同心圆,你是圆心,最内层的圆,包含你最爱的——你的父母孩子,外一层圆,是你的亲属,再外一层才是你的朋友。这个爱,是随着跟你关系的疏远而逐层递减的。你需要做的是不断扩充你的爱,让这个爱逐步扩展到更多的人,乃至万事万物。
应该说,儒家的这个观点,更符合人的天然本性。
儒家对墨家的批判,也主要是说兼爱会导致无父无君:你对别人的爹跟对自己的爹一样,那岂不就跟没爹一样?每个人都是我的爹,那其实就是没有人是我的爹。就像学校说虽然没有固定班级、没有班主任,但是每个老师都有管理每个学生的责任,听上去很美好,可实际结果一定是没有老师会真正管你。
虽然墨家在秦汉之后逐步消亡,但墨家的精华已经为一部分的儒家所吸收,比如所谓的“大同”观念,也就是儒家讲政治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其实有从墨家思想衍化出来的痕迹。
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跟墨子的理想,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墨家的理想很美好,然而,太美好的理想大多不可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