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茜
摘要:《红楼梦》叙事气象万千,纵观前八十回的文本,“春”意象的出现和人物之间前途和心境以及贾府的未来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本文从“春”意象的具体化着手,春季桃花的花开花谢暗示红楼女儿命运悲惨论起,分析与“春”相关的诗词内容中所反映的人物的悲凉心境、“四春”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荣宁二府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春”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深刻揭示出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春;意象
引言
意象叙事是《红楼梦》中运用得极富诗性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曹雪芹将自己的情思和才华凝结在这些意象中,融化在情节里,使其在意象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乾嘉年间“二知道人”对《红楼梦》的结构用四时气象来概括:“《红楼梦》四时气象,前数卷铺叙王谢门庭,安常处顺,梦之春也。”“春”是喜亦是悲 :喜的是“荣光正好”,悲的是“韶华无常”。“春”的意象经过作者主观的情感渲染,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情感内涵,将曹雪芹“春”的意象的进行探究,对全面把握贾府的兴衰、《红楼梦》悲剧意蕴具有重要作用。[1]
一、花谢花飞花满天——“桃花”的悲情意象
(一)飞花——红楼女儿悲惨命运的预言。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首《春梦歌》是第五回中警幻仙姑所吟,作者是借仙子的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众女儿风浪去散、花飞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所谓“儿女闲愁”并不是抽象的,有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2]亦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红颜凋零,欢乐短暂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桃树成熟的非常快,三年就可以结出果实,六年便会老化,结果后的树干越来越细,李纨与桃花十几年后便会枯萎的特征相似。李纨的判词便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青春易逝的意象用在李纨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她也曾开花结果,即便葬送了青春槁木死灰,也让她有所安慰。但丈夫的死亡,年轻守寡,她的儿子贾兰虽然考取了功名,晚年母以子贵,也不过供世人作谈笑资料罢了。[3]
(二)花冢——宝玉黛玉悲剧爱情的写照。
在《红楼梦》中与桃花的联系是最为紧密、不可分割的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将落花用花帚扫起来,收入花囊中。挑着花锄,葬进花冢中。可见黛玉伤春、惜春的强烈情绪由这一段葬花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
宝黛二人同捧《西厢记》,桃花随着微风缓缓飘落,落红成片,才子佳人在漫天桃花的中相知、相恋。薄命的桃花和花冢也预示了以后二人爱情理想的破灭。花冢埋葬的不仅是落花,也是宝黛的爱情。这时黛玉听到的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花落人流红”等诗句,此时的黛玉怕是已经预知到了世事无常,她的爱情终将失意。
(三)落花——尤三姐绝望人生的悲歌。
在第六十六回中又有尤三姐拔剑自刎,而之前大观园里也发生了一系列悲惨事件。尤三姐只一句“还你的定礼”,什么也没多说,就拔剑自刎,倒在了柳湘莲脚下。她为了捍卫自己的清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是一个女子为了有尊严地存在而作出的无声的呐喊,刚烈的抗争。[4]
尤三姐这朵桃花,为情而盛开,她想永远在枝头上绽放,可终究还是为情而凋零,桃花与血的渲染使她短暂的一生充满悲壮的美感。尤三姐虽不在正副十二钗中,是一个非官非宦人家的普通少女,但她的悲剧命运却同样令人扼腕,是红楼儿女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悲剧人物。
二、命运的悲歌——人物命运与“春”相关诗词的暗示
(一)《葬花吟》。
在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为自己的对青春消耗的悲哀感找到了抒发形式,一曲《葬花吟》唱尽她对自身命运的体悟。《葬花吟》作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一天,大观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在这样热闹非凡的一天,黛玉却吟唱出如此悲切的《葬花吟》。
黛玉缠绵的情思与悲伤之感经过长期的积累,《葬花吟》的出现是必然的一种释放。这首诗中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二)《桃花行》。
自芦雪庭即景联诗以后,大观园内变故迭出,海棠诗社一散就是一年。在第七十回中,此时的贾府已过了鼎盛时期,露出衰亡的征兆,“正是初春时节, 万物更新”,此时的林黛玉经历了人情冷暖,看尽了尔虞我诈,写下了饱含哀泪的《桃花行》,写尽了桃林花叶艳丽如霞、凌碧如烟的盛景,却是为反衬自己终将飘零随花的凉薄的命运。黛玉做此诗的心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流露出的悲凉气氛比《葬花吟》更甚。
宝玉看了这首诗,也流下眼泪来。此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宝黛爱情的历程,更隐含了大观园中所有女儿的人生悲劇,正如杜鹃声与群芳散尽,繁华过后,尽是凄凉。
(三)“桃花诗社”与“柳絮词”。
黛玉一首《桃花行》,又鼓起了众人的兴趣,决定另起诗社,将“海棠诗社”改为“桃花诗社”,并推林黛玉为社主。在第七十四回中,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
史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时是很幸福的,史湘云一首《如梦令》中从赞美春色转为惜春、留春,情绪上也是那样地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林黛玉作了一首《唐多令》,在这首词中,有很多双关词,黛玉借柳絮暗喻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同时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相呼应。不但表达了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悲愤,而且也带有对即将破灭的爱情理想的悲痛。
细看薛宝钗《临江仙》中的双关词,“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后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宝钗最终还是被宝玉所抛弃。
《柳絮词》的内容暗喻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那一缕缕飘飘、如烟如雾的飞絮把红楼儿女的才情、志趣、性格以及命运连在一起,之后的放风筝活动,看似一扫之前填词的愁绪,但最后风筝都象柳絮一样,飘走了或被绞走了。这便预示着未来群芳离散,溶进“万艳同杯(悲)”之中的命运。
三、原应叹息——从红楼“四春”看贾府的兴衰史
(一)元春——繁荣的创始人。
正月初一出生,故得名“元春”。在《康熙字典》中,对“元”字有这样的解释:“元,始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元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而元春有是“四春”中的大姐,元春无疑代表的是贾府繁荣的开端。正是因为元春“才选凤藻宮”,贾府才得以达到了空前的兴盛与繁荣。同时元春也代表了贾府的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正是宁荣二公奠定了贾府的辉煌。
“红楼十二曲”中,影射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从谶语之中的“喜荣华正好”以及判词中的“榴花开处”“三春争及初春景”等语句,我们可以看到元春所代表的贾府之盛。而一切又是“无常”的,元春青年早逝,贾府眼前的荣华不过只是春梦一场。谶语的最后,“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一句,既是元春对父母的劝告,更是借元春之口,为贾府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迎春——平庸的延续者。
迎,即迎接并延续。探春的判词《中山狼》说的是迎春遇人不淑,自己的父亲不但好色,而且嗜赌,因五千两银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卖给了孙绍组。出嫁之后更是不幸,丈夫没将她当人看待,迎春在婚后一年便被丈夫折磨致死。
在“红楼四春”之中,迎春才干不及探春,富贵不及元春,在为人处世上也是一味的退让,是“四春”中最为平庸的人物。而她在四春中排第二,迎春所代表的,正是宁荣二公之后,包括贾代善、贾代化、贾敬、贾赦等代字辈和文字辈这些靠着祖辈余荫生活,“得志便猖狂”,最后落得“一载赴黄粱”的悲惨结局。
(三)探春——失败的改革者。
探春生于三月初三,正当清明节前后,是烧纸祭祀和放风筝的时节。在第七十回中,探春放的凤凰风筝被绞走,与“十二钗正册”中探春的判词《分骨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相照应,点出了后来清明时节远嫁。
探春虽然是庶出,但却精明能干,在“四春”中是才华最出众的一位,在治理荣国府期间大胆采用了“兴利除弊”的措施,试图挽救其于危难,无愧于贾府改革的探索者。可昙花一现的改革探索没能起到什么作用,探春远嫁之后,王熙凤重掌大权,荣国府便从以前的外强中干开始彻底走向了败落。虽然她的微小措施最终无济于事,但探春人如其名,勇敢地走出了改革探索的第一步,也昭示了腐朽的封建帝制靠小小的改革是不能挽救得了的。
(四)惜春——衰亡的见证者。
惜春是“四春”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惜,既是惋惜,又是叹息,惜春的判词《虚花悟》同时也暗示荣华富贵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惜春面对家族衰败,她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最终选择了在栊翠庵削发为尼。在惜春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美好的眷恋与无奈,也看到了煊赫一时的贾府经历了五代的繁华后没落的整个过程。“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更是封建大家族的最终归宿。
四、结语
贾府“四春”姐妹可以说是封建大家庭中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脂砚斋在批语中明确提出过“原应叹息”四字批语,贾家四姐妹的名字里暗示着她们的命运是悲剧的,“四春”看似风光无限的繁华背后,其本质却是一场应该为世人所叹息的悲剧。在元、迎、探、惜四春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为“四春”命运的“叹息”,也是为封建大家族的兴衰而“叹息”,更是作者曹雪芹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从盛到衰并最终消亡的结局所做出的预测。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J]. 徐丽华. 华夏文化. 2013(01)。
[2]《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M]. 复旦大学出版社, 蔡义江, 2007。
[3]《红楼梦》诗词解析[M]. 吉林文史出版社, 刘耕路, 1999。
[4]带刺的玫瑰--爱米丽与尤三姐的对比[J]. 张娜娜. 青年文学家.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