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宏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与改革,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愈加受到重视,得到普遍应用,而中职政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也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如何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如何将政治课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均亟需教育工作者加以探讨解决。
关键词:中职政治;网络技术;教学对策
中职教育相较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更具有职业性。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所受知识与相关经验的习得都要与社会现状、现实职业相适应,要符合客观要求,对社会职业更有针对性,这就促使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知正见以及良好的政治修养,因此政治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教学成为新常态,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将网络技术与中职政治相结合,以期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首先探讨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并概述中职政治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中职政治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提出合理解决对策。
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摆脱了过去只能通过信件、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今网络走进生活,在世界各地得以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打破了传统方式的局限性。因而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变化、国家政策纲要的提出以及时事动态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更便于政治教学的有效实行。其次,信息查询的便利性。网络技术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信息整合,方便了教师学生对信息进行查询,节省了自行搜集整合的时间,网络技术整合后的信息更具规范化和条理性,对于政治教学的教学规划更具便利性[1]。最后,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学生在课前对课程内容做相关了解时,可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有效信息,同时针对信息内容与教师进行讨论互动,从而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现状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理念。经过教育界的多年探索研究发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经过多方调查发现,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知识的讲授只以传达为目的,而学生能否真正获取知识,教师则毫不在意,这是教学原则上的失误。其次,政治素养的差异化。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综合能力普遍偏低。政治素养也随之偏低[2]。最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我国现存的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应试教学,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考试为目的,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致使政治教学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三、中职政治在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对策
(一)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课程前可以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查阅,使学生对教材中政治内容的提出有一个相关背景的了解,从而促使教师在进行政治原理的讲解时,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将政治概念、政治信仰融入于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政治内容按照课本方式进行合理编排,建立主线与分点的政治构架系统,加强学生对政治的系统性学习[3]。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为学生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进行随时解答,增进师生感情。
(二)创新课件内容增加趣味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加热衷于潮流、时尚等新鲜事物,而对于政治学科则普遍存有枯燥无聊的印象,难以产生兴趣。此时,中职学校政治教师就需要将课件内容与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对接,创新课件内容,结合课本将网络上的相关视频及时事插入到教学课件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政治原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时事内容进行关注并思考,既增加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现多元化多角度教学。
教师在进行网络技术与政治教学相结合时,一定要学会打破常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对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整合,将现实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政治教学更具开放性、实效性。同时教师结合中职学生性格特点和文化水平,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使学生快乐学习,快速理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中职政治教学这一形态已初具规模,但仍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對其进行不断完善。中职政治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确有重要意义,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其中,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在该条件下不断创新,进而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成海.浅谈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J].新校园旬刊,2017(6):87.
[2]加娜尔·叶尔江.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创新分析[J].求知导刊,2016(15):18.
[3]张延文.网络技术条件背景下的中职政治教学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