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明确了文化的本质和属性,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和最基本的哲学依据。增强文化自信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的繁荣,还有利于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
文化的產生,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纠缠产生的成果,对于文化的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观为指导。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唯物历史主义观为基础的科学的文化观,深刻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深刻解读了人类文化活动。
以唯物历史主义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明确了文化产生的根本,还阐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础、更加广泛、更加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名族传承的见证,文化所具有基础性、深厚性及其广泛性一直扎根于其产生的土壤当中,并扎根于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其生存发展的物质要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的精神活动,比如说从事艺术活动、政治活动或是宗教活动等。文化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是一种社会政治生活的精神现象,反应并感知出社会政治生活,但是在反应社会政治生活得同时也受到了制约。
二、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就是传承的血脉,就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所在,或者说,一个民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自信从整体上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就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基础,因此,实现文化自信对我国的发展进步具有的意义,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说明了,文化自信对于我家软实力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不断地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中国的强国姿态,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中。国家的软实力在实际上就是国家的文化力量,不仅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包括现在教育、律法以及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其次,除了这些能够直接涉及到文化的方面之外,还包括了我国人民的形象状态、心理素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等间接涉及到文化的部分,这些都是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就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而言,倡导文化自信,就是正面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宣传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挂念,促使我国人民能够积极地认同中华民族文化,遵循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不断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才能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影响到世界。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社会,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先进、科学、优秀的文化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的发展朝着更加优良的方向进步;相反,腐朽、封建的文化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人作为社会活动主要承载体,文化的对人的影响同样如此。文化会对人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先进的文化能够影响不断的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促使人们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使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正能量满满;而腐朽的文化则正好相反。另外,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就是倡导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因此,文化自信能够不断地提升我国人民的国民素质,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倡导文化自信,促使我国的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是青少年,要不断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断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
(一)践行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想要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先进的传统文化,我国的文化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已经根深蒂固与我国人民的骨子里,因此,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瑰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国的文化才能更加的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才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在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能够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不同的文化当中,进行碰撞与融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实际。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纵观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四大文明当中唯一一个持续传承下来,没有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文明。其中的文化理念以及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国历代人民的精神追求,不说远了,就是近现代的革命时期,革命先辈们为国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仍然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到了和平年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理论,都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发展历程,我们倡导文化自信,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构建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
实现文化自信,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在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并不是要一味的模仿和改变自身的文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要充分的挖掘我国文化当中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相应的文化产品要拥有传统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的发展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地宣传我国先进的文化。另外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创新,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地创新文化的形式和内在意义,不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不一样的中国。
(二)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指导。
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我国的文化自信能够持续具有旺盛的文化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引领中国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实践,坚持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因此,要践行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我国社会注意的文化性质,才能永葆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龚亮.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6,31.
[2]刘玲.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增强文化自信[J].学术论坛,2017,10.
作者简介:周子壹,女,(1989.12--),辽宁朝阳人,研究方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