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究与尝试

2018-07-24 10:51:12买日艳木·吾甫尔
魅力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转变初中历史尝试

买日艳木·吾甫尔

摘要:作为置身于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摸索,及时总结,不断完善,笔者认为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让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学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式实践新课程理念,效果令人满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尝试

中学历史教师应在全新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结合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体现地域特色,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有一些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在研究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吸收的也不彻底,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另外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分析、总结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所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结合多媒体播放图片影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如在以农耕文化作为线索的学习中,“麦,稻、黍、菽、稷”学生只记得字,并不了解五谷都是哪五谷;对于“犁壁、曲辕犁、翻车、筒车、耧车”也容易混为一谈。原因主要在于书本中的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在反复读写中转换为听觉和字面视觉进行机械记忆,对于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不足,不仅记忆困难,也容易记错,造成张冠李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够将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视觉感性材料,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容易对知识进行加工,不必再强调知识点的字面区分,记忆中变得相对容易。

二、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许多中学生说他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种思想反应了当前历史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历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不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趣味。课程资源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但长久以来,对教学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们的学习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原因,首先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其次是学生缺乏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缺乏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所以说,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甚大。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时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的多数地区长期以来把课程资源的概念理解为教材的概念,常常将课程开发利用以及课程资源与订教材、编教材混为一谈,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形成。中学历史教材有很多弹性材料,包括地图、古诗歌、插图、文字材料等,安排不同的弹性材料,循序渐进推进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进程。创新之处体现在丰富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各方面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学习

基本操作思路:以班级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先由学生自选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先后顺序依次准备,做到全员参与。具体实施教学时,需要提前一周提醒学生要教学的时间,然后给他们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在准备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询问老师。基本目的要求是:知识整合,落实基础;突出重点,拓展知识;合作探究,交流学习。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設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战争?让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各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发言,阐明观点:1.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照样会发动战争,因为这是英国侵略者的本性决定的;2.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因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借机提出下一个议题:“你怎样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请同学们自愿上台发言。”同学们纷纷举手上台各抒己见,最后师生通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完整的结论。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大大的锻炼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马关条约》签定的影响”,教师先提出大问题:《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小问题:1.《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变化?2.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解决小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大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学生们普遍反映以上教学方式对学习帮助很大,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分析归纳问题、与人合作学习、大胆与人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必读[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6.01.

[2]李春宜.诱思探究 自主学习: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01).

[3]隋晶.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OL].

猜你喜欢
转变初中历史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6
尝试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18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8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2:53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