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要:本研究通过自我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及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方法包括教学叙事和教学日志。教师叙事主要用于搜集在与同事、诤友等人进行教学情境叙述和问题讨论时的研究资料。教学日志是每次上课后对当天教学情况的记录,本研究的教学日志有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学反思一般是研究者对于教学问题、课堂冲突、教学能力进步情况的反思,主要以文字形式收集。研究结果包括(1)教师应该从目的论的角度去建构亲密的、友爱的及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2)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首先去努力理解学生表现出该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有准备地措施,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基础上,以理解、关爱和教育的原则去处理相关行为。(3)教师应该保持反思的能力,将教学反思系统化,形成成果并公开分享讨论。
关键词:自我研究;问题行为;教育理念;反思性教学
一、研究背景
研究者在专业自我成长过程中,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是1.在遇到学生问题行为的时候,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如何反应了教师的理念?2.反思性教学如何具体地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自我研究的方法寻求解答。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针对学生进行了资料收集,主要是用于从学生角度了解教学、帮助解决教学问题,包括偏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方面。教师叙事主要用于搜集在与同事、诤友等人进行教学情境叙述和问题讨论时的研究资料。教学日志是每次上课后对当天教学情况的记录,本研究的教学日志有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学反思一般是研究者对于教学问题、课堂冲突、教学能力进步情况的反思,主要以文字形式收集。
三、研究过程
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解答。
1.问题1的解决
在教学中,偶尔会出现学生突破纪律底线、挑衅教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处理这种冲突?由于我经历过两次这样的冲突时刻,因此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1)情境描述
情境1是一个女生在上课时公然说话且不服管教的情况,我也采取了相对极端的处理方式,即要求该女生离开教室。
“上课以后,一个女生一直在和同桌说话,我对其进行了提醒‘上课了,请同学保持安静,不要说话,遭到了该女生的无视,接着我采取了分离策略,由于不确定该女生是否会听从我的指令,因此将該女生的同桌调离了该座位,结果该女生起身又去坐到了同桌的旁边。我当时非常生气,对她说:‘XX,你想干嘛!该女生若无其事地说:‘我上课啊。我说,‘从上课开始你一直在说话,你这是在上课吗?该女生说:‘我没有说话啊。听到这个女生理直气壮地否认事实,我愣了一下,质问她:‘你没有说话?从上课我就提醒你,你不理我,我把XX调到另一边的座位,你还跟过来说,现在你跟我说你没有说话?你不说话我跟你说这些干嘛!该女生面不改色,说:‘我不知道啊。当时我感到身上的血一下子涌到了头上,对她喊道:‘你走,离开教室,你在这我没法上课!该女生看到我发脾气以后态度就温和下来,看着班级同学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在班级同学的劝说下离开了教室。下课之后,班委过来和我沟通,说该女生‘平时就是这样,和很多同学都起过冲突,对她厉害一次之后她就不会了。上完课之后的下午,该女生到办公室来跟我道歉,我接受了她的道歉,并对其进行了教育,我告诉她说:‘你用这种性格来针对老师,老师不会对你怎么样,对你进行批评既是对你的义务,也是对其他同学的责任,但是以后你出了校园,还是以这种性格去对别人,你是要吃亏的,这是双刃剑,你必须要明白。”(日志)
(2)与诤友的讨论
此次事件之后,我与同事L进行了交流,在描述了该事件的经过之后,同事L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她肯定了前期我对该女生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提醒、分离等恰当做法,另一方面,她也指出在一般情况下,除非危及到安全问题,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离开教室,因为这样一来她失去了听课的机会,并且如果外出游荡出现安全问题也会很麻烦。
(3)反思及结论
对于L的评价,我非常认同,对于自己的做法也产生了质疑和懊悔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对于我的教学并无益处,为了更好地对这种情绪进行转化,我分析了当时选择让该女生离开教室的原因,以及以后应对类似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教师作为一个人,处理这种冲突时被情绪主导,这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一点上,我对自己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了自我理解。但是这种特点与教师的职业性是相违背的,一个人处于职业的角色中时,应该淡化作为个人的情绪,尽可能地使用理智和职业素养去进行行为选择,所以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自我批评。
其次,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冲突时刻一般会下意识地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处理方式。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所经历的课堂,一般都是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权利一般处于被漠视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进行惩罚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站出去。因此,对学生权利的清晰认知和尊重,是教师处理课堂冲突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最后,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面对无理取闹的学生,适当的惩罚手段是必要的,教师在制订课堂规则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特点将惩罚手段提前预设好,分情况列出清单,并将这些惩罚措施拿到教学会议上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在面临课堂管理突发状况的时候,便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是可以进行有准备的选择。
2.问题2的解决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反思性教学操作化?反思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教师必须将之应用到自己教学中去的能力,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反思往往会成为空闲时刻的点滴随想,不能形成系统的结果,因此也不能深入了解教学问题,对于解决教学问题更是帮助甚少。
如何将反思性教学落实到具体呢?根据研究者的自我研究过程,共有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教师应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专业自我。教师的反思流于表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不愿意面对不完美的专业自我,因此出现逃避问题、逃避反思的情况,并且会从环境(学生、制度等方面)中找到因素来合理化自己不恰当的教学行为。
第二,教师应将自己的专业自信建立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之上。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上一点中的问题,我也进行了思考。我认为将专业自信建立在当下固化的教学表现之上是出现逃避教学问题、回避反思的主要原因,简单地来说,教师不愿意面对当下教学中的失败,因为这危及到其作为教师的专业信心。但是将专业自信建立在当下的教学能力之上,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个教师必须明白他/她的教学是处于发展和成长中,只有将专业自信建立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之上,才能够勇敢地、诚实地面对教学问题,也只有这样,一个教师才可能真正具备反思的能力,进行反思性教学。
第三,教师应将反思过程具体化,并进行保存。反思是一个抽象思考的过程,但是将抽象思考具体化的过程可以促进反思更加深入和清晰,更容易形成明确的反思成果。教学反思可以具体化为日志、笔记、视频资料或音频资料等。
第四,反思性教学成果应该公开化。封闭的、个人化的教学反思容易走向片面,而且个人视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拿出来分享,不仅有利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促成反思成果的共享。
第五,教學反思日志等反思性教学成果可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彭湃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视学生评价,轻视教师自评;注重终结性评价,漠视发展性评价;聚力“教”的评价,轻忽“学”的评价;等等。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学评价本身具备一定的固化性,缺少从反思和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教师的维度。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导向下,教师也容易以固化的表现来评价自己,从而认识不到反思和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反馈、同事的评价和督导系统的认可都会大大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成为教师专业自信建立的基础,因为一旦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自信建立在以上因素之上,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会变成一种迎合式的成长,而非反思式的成长。
四、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应该从目的论的角度去建构亲密的、友爱的及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面对当下平等却疏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讨论学习的目的,建立起追求知识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建构一起追求真理和至善的目标。
2.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首先去努力理解学生表现出该行为的原因,然后采取有准备地措施,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基础上,以理解、关爱和教育的原则去处理相关行为。
3. 教师应该保持反思的能力,将教学反思系统化,形成成果并公开分享讨论。将教学反思系统化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反思成果公开分享讨论一方面可以促进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共享反思成果,促进集体教学能力的发展。
4.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加入发展性评价的维度。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发展性评价的问题,这个问题既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也不利于教师建立自己的专业自信,因此应该进行积极改革,纳入发展性评价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