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兰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举步维艰,语文阅读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提高阅读兴趣,以文本为立足点,吸引学生,增添技巧引导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激励学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时效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在山村小学里读书,书本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书籍,学生的阅读量极其少,见识不多。初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连汉语都表达不流利,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这就使得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变得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从大山里出来的学生几乎一片空白的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缺陷,但为何不把它看成是一种起步呢?也许适时施教,正是大山里的孩子跨入城市第一步的最佳时段。
首先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读书使人益智”可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老师填鸭,学生囫囵吞枣。教师要求死记硬背,学生不堪重负,毫无乐趣可言,变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阅读本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讓他们切身感受到父爱的拳拳之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支解,学生只记到了一些无用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阅读教学形式化,传统的板书逐渐被多媒体取代,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都兴趣盎然的去观看图片、视频去了,却干扰了语文阅读的时效性,一节课下来,学生快乐了,却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自身条件来自偏远的山村,缺乏阅读文本,阅读量少,缺乏阅读动力,阅读能力差,兴趣没有培养成。加上教师的强加式教学,会导致学生连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懒得去读一读,更何况是课外大量的优秀作品呢?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尝试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摸索阅读的技巧,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一、充分利用文本吸引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最能充分利用的就是手上的语文教材,编入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不要把它当成一篇要学的课文,要把它看成一篇要读的课文,让学生阅读,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寻找教材丰富的内容。如《故乡》这是一篇小说,不去呆板的传授小说三要素,给他们时间。让他们静静阅读,不用理会鲁迅是谁,去跟随他的脚步,回到20年前的故乡,和故乡中的人物交流,交谈。体味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人们不再是记忆中的人们。学生看完会感慨万千,这是适时引导: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呢?他们会毫不思索的回答,闰土、杨二嫂。20年前和20年后的他们有变化吗?他们会明确回答变化很大,简直判若两人。又如《云南的歌会》读课文前,我会问学生你们喜欢唱歌吗?唱歌代表着高兴和愉快,我们都喜欢听唱歌,那在云南的歌会中,他们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去唱什么样的歌?会有着什么样的形式和规模呢?学生会产生很多期盼,吸引他们去读课文,答案自然不用老师点拨,就会浮出水面。山野对歌、山间漫歌,“金满斗”歌会。
二、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阅读积累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更要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于是我从初一语文课开始,每周会挤出一节课让学生去学校阅览室或者让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书,交换阅读。辅助以学校的阅览室,那节课唯一的任务就是看书、看书。然后5到10分钟的摘抄,成语,好句好段,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每周一小比,每月一大比,看谁积累得最多、最好。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他们认为最美的片段,帮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原来学生都害羞,又怕发音不准,有彝腔,被别人嗤笑,可是这样的活动形式天天有节语文课都出现,就不再害羞,胆子也大,原来不能流利朗读的几次以后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文知识素养也得到了提升。这项积累活动我从初一坚持到了初三,三年后学生的摘抄本有了厚厚的一撂。
三、利用教学技巧,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提升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须利用到一些教学技巧。如我在教完温庭筠的《望江南》以后,组织一场全班朗读比赛,主题就是:看谁能把“肠断白蘋洲”的肝肠寸断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朗读声在教室此起彼伏,各个都想来试一试身手,最后的比赛结果是:有一个男声朗读的时候,他的朗读让很多学生都眼泛泪光了。如在文言文《隆中对》和《出师表》的教学中,如果就文论文的讲授课文,学生会索然无味。那么经典的文章就浪费了。于是我精心设置引入了三国演义中有关这两篇文章的短视频:三顾茅庐、隆中问计、出师北伐。让他们通过短视频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性。又如雨果的《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对于演讲词学生不能直观的领悟和体会,我把《康熙光明正大殿怒斥群臣》的视频拿来播放,让学生看了视频后发表观后感,学生从视频中直观的感到演讲不仅注意语气,语调,还可以辅佐以肢体语言和背景音乐,这些辅助手段可以渲染烘托演讲词。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阅读成果,激励学生强化阅读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完一篇课文,符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参与进来,身临其境,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古代版,也可以现代版,文言版白话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然后每段时期的阅读总有一定的成果,就举办阅读成果展,形成比读赶超的良好风气,还可就名著阅读的学习举办故事会,《水浒传》《三国演义》比比看谁讲得最精彩,故事讲得最多,人名记得最清楚,从而达到学习名著阅读一举两得的效果。开展手抄报活动,如初二的时候,我就以《海底两万里》为主题办手抄报。在全年级的外墙展示成果和各班之间评比,让他们课间去其他班看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于是,一股强大的阅读热潮迅速弥漫在全年级。这样的方法和对策综合使用,就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硬件不足而没有阅读的缺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阅读环境,但只要坚持做下去,让阅读成为学生本身内在的一种需求,让学生一日无书,便觉得不行。那么到了这一步,学生就会真正的喜欢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