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珍
摘要:古诗文教学,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本。本文从诵读、思考、感悟三方面讨论了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亲近古诗文。
关键词:农村孩子;亲近;古诗文
亲近古诗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好”古诗文,在课后“乐”古诗文,这对广大农村语文教学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积淀下优秀的古诗文,她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的精神家园。优秀的古诗文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式,要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就应该让学生走近古诗文,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文中的情感基调,水到渠成亲近古诗文。我认为可以从诵读、思考、感悟三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在优美的朗读中亲近古诗文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要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例如《爱莲说》《陋室铭》学生只有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才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一)读句。
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朗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使用量,即轻重。通常,轻重音分别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根据全诗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其重音应放在“志在”、“壮心”上,轻音投放“伏枥”、“暮年”上,作者写出豪情与壮志,展示自己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
(二)读形象。
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读诗文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以此理解诗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借写洞庭湖雄伟的景象来歌颂当时的开明盛世,通过比兴委婉表达自己想做官的愿望。诗人就是通过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只有用心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
(三)读自我。
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描写诗人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景象,抒写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读出这种豪情壮志后,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现在就是曹操,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从而真正意义上与古诗进行情感对话。
二、思考:在质疑中亲近古诗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為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要“思考”,有“思考”这一过程,学生对阅读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思考”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起“关键作用”,“学起于思,思缘于疑”。
(一)思整体。
思整体,就是让学生对诗文的大概内容,作者的立场观点或情感倾向,这是第一步的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学生先通过朗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整体思考诗文的情感基调。《观沧海》的雄浑壮阔,由于初中学生审美经验的限制,整体感知不可以放任自流,需要教师引导,寻找最能让学生快速有效整体感知的切入口。
(二)思局部。
我们民族主导思维方式中“整体直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入文本,仔细品味、推敲语言,进入到古诗深处,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试图对古诗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思考具体的语言,来达到深入文本的目的,在讲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思考将“沉舟”与“千帆”、“病树”和“万木”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什么想法?对具体的语言点的思考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把握其思想和情感。
(三)再思整体。
这一“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对部分认识之后的深化和升华。在苏轼的《江城子》中一个“狂”字,不仅写出了“老夫”的神态,更是统摄全词精神之所在,显出了此词的豪放气韵。
三、感悟:在个性的张扬中亲近古诗文
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的具体体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学习教师的“感悟”。
(一)留空间。
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故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审美性的艺术,也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二)求自悟。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自读自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亲近古诗文,对学生而言,又是打开了一扇窗,铺开了一条道,能够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去与先贤们对话。亲近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性,这样,亲近古诗文对广大农村孩子来说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