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
本规划提出以“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风俗民居,开展多种花卉产业和民俗文化游,建设美丽幸福家园”为目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田中央村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将以“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为切入点,科学编制建设详细规划,明确田中央村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和措施。在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当前农村人口的变动,农民生产生活所需,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同时要考虑好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综合设施配套,突出农村文化,做好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图1是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方向。
图1 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方向
由北向南穿过水仙花大桥,九龙江西溪南岸,桥的西侧,圆山的脚下,田中央村以满田地绿油油的水仙花首先映入眼帘。龙海九湖镇田中央村位于九龙江西溪南岸,漳州圆山脚下,西与南靖县靖城镇接壤,是漳州闻名朝圣名胜古迹—岱仙岩所在地。全村共550户人家,总人口2 120人,分别有新村、旧社、溪州3个自然村,全村面积方圆2.5公里,村民多以种植水仙花、仙人球、盆景等绿化苗木为主要种植业。而如今,田中央村的地理位置,以及众多的水仙花使得很多市区及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旅游和参观,田中央村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田中央村依靠水仙花、仙人球、盆景等园林绿植逐渐使得村民走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然而,进村的村道狭窄坑洼,成了影响村民出行的一大问题。2013年,村两委决心开始修路,共投资3 000多万元,拓宽了进村大道,重新硬化了路面,包括田里的农耕路也进行了硬化,修路共达4 000多m。如今,狭窄而尘土飞扬的进村大道有两车道,宽敞整洁。硬化后的农耕路使得水仙花种球及苗木的运输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支柱产业水仙花和绿化苗木的运输效率,也方便了村民和游客进出,加快了乡村城镇化进程。
要到岱仙岩,就一定要经过山脚下的河渠。然而,每一个经过山脚下河渠的游客都为此苦恼,当时这条河渠被称为“脏乱差”,每次游客经过,都得捂着口鼻上山,村民也不敢靠近。流经田中央村的河渠位于下游方向,垃圾、死猪死鸭、布满河道的水葫芦等造成了河道的多方面问题,常年恶臭令周边村民避而远之。
2013年4月份,田中央村村两委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为流经村庄的1.2 km河渠清淤,实施了河底铺条石,处理两侧污水口,硬化两边河道挡土墙,建设护河栏杆等治理工作。在村镇的帮助下,上游的养猪场、养鸭场、洗砂厂都进行了处理或关闭。上游还建起了小水坝,挡住上游的垃圾,并有专人定期处理垃圾。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河道的水土流失,美化了河堤河床,改善了水质。
2015年2月份,河渠的整治工程正式完工。如今,这条河渠再也不臭了,河水清澈可看到水底的条石,河道两侧设有步行道,途经该河渠上山到岱仙岩的游客也更多了。而最享受的该属田中央村的村民们,每逢空闲时刻,还有村民搬来小茶桌在河边泡起了茶。
岱仙岩作为一座古刹建筑,每年的周末、节假日都迎来众多的朝圣香客,以及慕名前来爬圆山的游客。村两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的思考与规划,最终决定将岱仙岩开拓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公园,开设圆山爬山道,更将田中央村从一个普通村庄推向打造景区文化。岱仙岩文化公园,在原本的古刹周边建设了休憩的凉亭,硬化了广场周边的场地,建设放生池。岱仙岩后山原本地势比较低洼,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块荒地。这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村两委进行了多方思考,将该地与岱仙岩文化进行了对接规划。将岱仙岩后山开辟出大小环山路,建设四角亭、六角亭、小广场。为了给村民及周边市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田中央村从2014年开始建设岱仙岩文化公园,已投入1 300多万元,完善公园的建设与绿化。后山还在建设天然山泉水游泳池,将会在2018年夏天前完工,并对周边市民开放。届时,岱仙岩文化公园将成为一个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岱仙岩文化公园的建设成为了田中央村除去水仙花之外的又一张名片。
九湖镇是闽南著名的花果之乡、中国首批花木之乡、榕雕艺术的摇篮以及全国最大的虎皮兰、仙人掌生产基地,有着“中国水仙花之乡”的美称。田中央村是水仙花种植最多的村庄之一,以种植水仙花、仙人球、盆景等绿化苗木为主要种植业。
漳州市各种官方、非官方性质的水仙花展开始盛行,展会规模越来越大,路途也越来越远,从漳州本地到全省各地,再到北京、台湾。但是如此高频率的水仙花展,对于最底层的花农来说,并未使他得到应有的“蛋糕”,低利润的困局依旧存在。价格一直上不去,其实和水仙花自身的品种比较单一、花期比较短有一定的关系。水仙花主要有“金盏”和“百叶”两个品种。2000年之前,水仙花的品种不但没有得到更新,鳞茎球质密、易雕刻、易成型的“百叶”品种还曾经一度呈现接近灭绝的迹象,挽救几年该品种占水仙花的总量还是减少了4.3%,也曾找过农林大学、农科院等农业方面的专家,尝试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延长花期。但是基因突变后的水仙花,香味却减弱了而且研发成本相对昂贵。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没有相应的机构从事专门的水仙花研究,漳州水仙花的生产、雕刻、运输、包装技术等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或更早的状态中,水仙花球的价格一直上不去。水仙花种球如果没有及时销售进来,过了开花期,种球就变空心了只能废弃丢掉,村民为了赶花期,有的时候只好贱卖。
究竟如何才能破解目前漳州水仙花的“困局”近年来,漳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以及漳州水仙花产业的从业人员都在努力探索破解之道。
有雕刻、有造型的水仙花球,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销量特别好。雕刻和没有雕刻的水仙花种球,价格至少相差20元。雕刻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水仙花雕刻师实在太少了,虽然水仙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懂得雕刻的师傅却只有63名。尽管有着重重困难,但是要提升水仙花经济附加值,水仙花雕刻市场必需要发展,同时要多培养雕刻师。
九湖镇田中央村每年都会举办水仙花栽培与雕刻技术培训班,组织发动村民参加培训,培训班还聘请福建省花卉协会副会长、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会长张文江讲授水仙花栽培、雕刻、销售等方面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受益匪浅,纷纷表示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借鉴龙岩连城的兰花运作模式,那就是由政府牵头,组建一个水仙花种植的农业合作社。成立一个联合组织,与花农签订协议,统一收购,统一卖,政府来支持,这样才能维护水仙花产业的发展。漳州市首个水仙花专业合作社—宜春水仙花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田中央村也加入了宜春水仙花专业合作社。
从2009年开始,漳州市“两会”上,不时有漳州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交关于漳州市水仙花产业发展的各类议案、提案,“水仙花种植基地局部被占用”、“缺乏整体开拓的思路”、“科技开发投入不够”等问题也被提出。要改变现状,还得从鼓励和维护花农种植水仙花的积极性上入手,政府需要建立对水仙花种植户的补贴机制,让种植水仙花有保障。漳州市林业局花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漳州市政府在继续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境内外参展的同时,也正在计划打造水仙花主题公园,建立水仙花精品球示范基地。
经过了几年时间,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水仙花基地的保护力度,使得这几年水仙花销路喜人。并且在每一年的花博会水仙花都独占鳌头,打响漳州的水仙花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水仙花的欣赏价值,也让田中央村的水仙花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将通过三大体系(生态旅游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休闲旅游经济,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田中央村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利用便利的交通带动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当地的文化公园带动服务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乡村文明和漳州市城镇规划,推进农村旧村改造,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于种植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田中央村具有很好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