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就如同凤凰涅槃所经历的过程,人生、艺术、艺术之境大致也分为这三种。而这三种境界同样是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境界。本文通过这三句诗和艺术的三种境界相结合,从鉴赏者的角度探究在鉴赏艺术作品中精神层面所要经历的艺术的三种境界。
关键词:文化;艺术;鉴赏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艺术的第一种境界,也就是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艺术鉴赏活动最开始必须经历的过程。笔者在最初接触《兰亭序》这一部伟大书法著作时,也并不是即刻就对其有一种即刻把握并领悟的能力,而是如同王国维所写的第一种意境一般,茫然若失。患得患失的感觉充斥在笔者胸中,笔者渴望体会到王羲之所表述的思想情感以及他的理想原望。然而艺术鉴赏一开始所要经历的就只会是直接体验这一过程。这是由于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了解不深入、对创作背景不了解等客观性问题的存在,使鉴赏者只能通过直觉去把握艺术作品的感性形式,具有直接性。对此,鉴赏者必须坦然接受并潜心学习,才能再感受艺术作品的外表美之后达到艺术的第二个境界。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艺术的第二个境界也就是王国难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可以说是艺术鉴赏的第二个阶段——深入体验。这一过程在艺术之境中是重中之重的。没有深入体验、深入感受,探究艺术作品,何来对艺术作品的本质的把握呢?
关于深入体验,是指通过鉴赏主体的心理活动、感知、情感、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將外在的艺术作品转换为内在于欣赏者自身的审美对象,并最终产生情感共鸣。鉴赏者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把握作品外在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利用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将自己假想成作者,身处当时的情境中,将自身带入艺术作品当中去,将艺术作品转换成自身的审美对象,才能醍醐灌顶。对于艺术作品有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体会到作者当时兴致盎然,创作作品的愉悦之感与喜悦之情,与当时的作者跨越时间和空间产生相似或相近的情感,最终产生情感共鸣。
深入体验的过程使鉴赏者得以更加贴近作者,对艺术作品的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更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神韵。这也更体现了深入体验的重要性。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刻苦钻研,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所得所思,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融入艺术作品当中,整个过程要求鉴赏者刻苦钻研、潜心思考,如同凤凰涅槃,需要忍耐才能获得重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艺术的第三种境界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是凤凰涅槃最辉煌的时刻,在这一刻,王国维找到了知识的真谛,凤凰获得了浴血的重生,而艺术鉴赏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领悟升华。领悟升华是主体在直觉感受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不能以逻辑的方式思考,却可以艺术的方式显现。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自身主体力量的转化,欣赏者由起初的懵懂无知到自以为自知,再到后来的茫然若知也是如此,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来,只觉作品优美壮丽,迟迟无法表述心头的感悟,仿佛自身与作品已融为一体,怅然自得,无欲无求。
4 结语
艺术之境如同凤凰涅槃,起初要经历烈火的灼热,这是艺术之境一开始时接触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强烈的探索心理,其次要耐烈火灼烧的痛苦,这是艺术之境的第二个阶段,也是高潮阶段,是要潜心钻研艺术作品的阶段,最后达到浴火重生。这也就是艺术之境从最后一个层次——领悟升华,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我们在探索艺术奥妙的时候必须经过这三个阶段才算真正达到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其中一定要鉴赏者耐得住性子,才能经过艺术作品的三个阶段到达艺术境界的顶峰,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2010.
[6] 汪流,余秋雨,等.艺术特征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乔诗雨(199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