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诗画看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

2018-07-21 12:14:00刘雯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摘 要:诗歌是抽象的文字,绘画是具象的图案,两者本截然不同,但在中国,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种异于西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国古典诗画的特点出发,可以探究出中国人含蓄、和谐、包容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这种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绘画 中国人 艺术审美观

诗歌用文字表达,是抽象的;绘画用图案描绘,是具象的。这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然而在中国,中国古典诗画之间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甚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在西方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现象。诗画浑然天成地融合,构建起属于中国的独特的东方艺术体系,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人艺术审美观的形成。

一、中国古典诗画的联系

诗歌和绘画虽不尽相同,但同为艺术,其内部还是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尤其在中国,中国人那种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再加上众多画家本是诗人,众多诗人亦是画家的特殊现象,使得中国诗歌和绘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影响、渗透、融合。

首先,中国的诗人、画家们都喜欢借助山水、花鸟、草木等客观外物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感情。屈原用“香草美人”寄托其爱国情怀;杜甫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对国家衰亡的愤慨与无奈;展子虔在其《游春图》表达对山河、生活的珍重;石涛则在其山水画中寄托国破家亡后的悲愤与抑郁……

其次,中国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文字的无限延伸;中国绘画讲究“简笔”“留白”,这是图案的无限延伸。若是将所有想说之言,想画之物均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品很快便会失去新意和趣味。留有余韵,才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才能令人难以忘怀,才能超越作品本身,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再次,中国诗人写诗要求画意,抽象的文字才有鲜活、生动、形象之感,现代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其中之一便是“绘画美”;中国画家作画要求诗情,方能展现一种典雅的文人气质,以别于画工画匠之作。王维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中国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中国文人用空间艺术表现时间、用时间艺术表现空间的最好佐证。

再者,中国诗人和画家都不喜从一个固定的点出发去观察事物,他们喜欢用俯仰世界、俯仰人生的心灵之眼去观察世间万象,“天地为庐”,这是一种极其宏大的宇宙观。因此,中国诗人们对宇宙俯仰观照,如谢灵运“仰视乔木杪,俯聆大壑淙”,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同时移远就近,“饮吸无穷空间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宗白华),如王勃“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维“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陆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中国画家们则不愿服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而采用散点透视,“以大观小”(沈括)、小中见大、“折高折远自有妙理”(沈括),画家的眼睛流动于上下四方,一目千里,从而创作出中国绘画的“三远”(即平远、深远、高远)之法,画山景可同时“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由高转深,由深转近。

最后,诗、书、画、印是中国文人画的四绝。画作上题诗,表现同样的主题,诗与画得以完美结合。譬如,明末清初的画家张鹤野在其《渔翁垂钓图》中题道:“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独钓翁”,画与诗共同描绘出满清入关后,人民所遭受的劫难,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愤慨。

二、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

将中国古典诗画分部进行横向、纵向的探究,便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审美观。

第一,崇尚自然。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靠天吃饭,对土地和水的依赖与生俱来。因此,中国人总是希望与自然处在和谐的关系之上。“人定胜天”的思想即使产生,也起不了主导作用。因为天为人的偶像,道德有天派生,人德即为天德。《庄子》中提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天地、自然皆由气构成,故人乃自然的一部分,“无以人灭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本身就是完美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因此,中国古代文人有强烈的“山水田园情结”,以致形成了以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创造出大量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而中国绘画也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主流。

第二,追求含蓄内敛。

中国人碰面喜欢鞠躬作揖,手朝内,西方人喜欢握手拥抱,手朝外;中国人用筷子,向内用力,西方人用刀叉,向外用力。这本身就暗含着中西文化内敛和外放之别。

中国诗歌语言简约凝练,善于借助外物抒发强烈的情感,中国绘画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强调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表达深远的意境。,含而不露,点到为止,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不同于西方人直白地表达和再现,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含蓄内敛的艺术审美观。

第三,注重和谐。

早就两千多年前,《老子》一书中便提出了大量的朴素辨证法观点。黑白对比,有无相生,和谐便逐步在对比、并列中产生。

这是人们自古就崇尚的浑然天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万物为一,人与天地自然情感相通,可以相互渗透交流。诗歌艺术中的“无我之境”,讲究“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绘画艺术中同样也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正如郑板桥所云:“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情,非惟我爱竹石,竹石亦爱我也。”他赋予日月竹石人的感情,物我感情也得以渗透交流。

这完全有别于西方人的“物我对立”。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的这种思想习惯仍未改变。例如在拍照时喜欢把人和景拍在同一画面,同样是在追求物与我的和谐统一。

第四,尚无、尚简。

虚无,虚空源于老庄思想,后世画家们“以白当黑”,善用简笔,以虚当实,诗人们喜欢探讨宇宙、人生、生命等形而上的问题,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虚空的崇尚,也是禅宗“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继承。

第五,崇尚包容。

中國人有容乃大的文化心态,是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未出现断层的重要原因。包容,是一种智慧的总结。更绝的是,它不光是在本土博采众家之长,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总结并转化。

思想上“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表现在艺术方面亦是如此。东晋时,印度画法传入,中国人吸取了其中符合中国画风的部分,并使其融入中国画中,完全不着痕迹。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画原有的风格,反因汲取了各家所长而得以更好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北之间往来频繁,人员流动增多,便将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带到了南方,南北诗风逐渐合流,为之后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六,讲究精气神

中国诗歌追求意境,中国绘画亦追求“神似”,希望通过简约的笔墨营造出意境,描写、绘画的对象不过是表现诗人画家情感的媒介。西方油画原封不动的再现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画匠所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需要一种“精气神”。不独诗歌绘画,书法、舞蹈、武术,无一不讲“精气神”。在实用的同时,更讲究美的享受。这便是中国人自己领悟出来的一种具有神秘东方色彩的神韵和灵性。

结语

中国艺术具有这些独特性是一个文化积淀的伟大创举,但也不意味着这种艺术思想是完美无缺的,它仍然具有某些局限性。

过分强调写意抒情,讲究不似,而不讲客观再现,必然走向虚无,陷入一个精神幻境中,使主客体无法割离而走向反动。对此,鲁迅曾批评之:“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这样一来,原本的个性便流于程式化、意念化,只为主观抒情畅神,不愿深入探求事物根本,造成对科学态度有失严谨,破坏创造新事物的机缘和能力。

不过,这种古老的东方艺术感性、灵动、深邃,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深入挖掘——沿着先民的创造气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关注“他山之石”,取长补短,中国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生命便能永垂不朽,而中国人这种独特的艺术思想及艺术审美观便将继续闪烁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阮荣春、顾平、杭春晓.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雯婧(1983-),女,汉族,云南个旧人,讲师,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