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芸 蒋晓涵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既表现为是个体和群体观念意识上对于社会的秩序和文化有着认同,又表现为群体或者社会能够对个体价值和行为的接纳与引导。因此,社会融合实现的心理路径遵循着自我认识的“小我”到社会认识的“大我”的主线索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融合程度和接纳程度,在其融入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同样,对于社会秩序来说,要达到融合的程度,除了在结构上获得相应的一致性性之外,每个人的价值倾向和意识认同也都需要被纳入社会的秩序范畴,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社会融合。因此从完整社会融合的角度来看,社会融合的心理是融合深层次的表现。
一、对自我的认知划定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将自我概念与其身份相分离,并在其心理学概念描述中将客我(me)和主我(I)之间做的区分,认为主我是指主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界定,而客我是指社会给予某人的角色与职责。不过,在社会心理研究中,个体往往与其身份社会角色紧密相连,“自我”除了身份的概念更有着更多的意涵。主我作为主动认识环境和意识自己存在的能动性自我意识,客我则是作为周围环境的存在结果,并且通过与环境相对照,在社会秩序中找到位置的自我认知。“客我”意涵三个独立的实体条件,即物质我、精神我和社会我。这三个被勾勒的概念形成了“客我”三个独立层次,进而形成社会我理论的构建线索:“社会的我本身是来源于社会秩序中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社会我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同时,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并据此来衡量自我价值。”
Bond and Frank W and Bunce andDavid. The Role of Acceptance andJob Control in Mental Health, JobSatisfaction, and Work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016,N01,June2003,p88.
二、自我认同的认识延伸
此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将认同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心理认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自我判断的身份认同,二是对社会群体中同类事物的同一性判断。归结起来,就是认同具有区辨和类化两方面的意义。因此,自我认同在这个层面上就包含着一种对个人所处位置的意指:对自我的时间认识,能够判断自己在特定时空当中的内在相同性和连续性,以及廓清别人对自己的这种相同性和连续性认知的判定,能够对个体的连续性特质拥有一种潜意识的追求或者说潜意识的方向发展规律。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现有意识和潜意识当中综合出自我的社会评价,并成为自我在社会当中面临社会秩序选择的一种等次判定标准。个人所从属的各种不同群体,包括民族宗教等群体所表明的集体意识形态,能够引导和限制个人的程度。埃里克森在规定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引入了与之相对应的反义对应概念:认同混乱或认同危机,并认为对自我认同概念具有相对性,就其外部条件而言,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巩固伴随着对认同危机或者认同混乱的不断解决。人一生成长中所有的过程都将面对认同危机,从个体成长和成熟的程度来说,其青年时期的认同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个体发展到了青年期,其自我意识和社会对自我判定的认识大为加强,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已经基本成型,过去经验累积和对未来期望综合形成一种新的成长认识混合物。人的成长一定要克服青年时期的这些认识混乱才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其在情绪上无法得到成长。心理认同的引入对社会融合的心理构建奠定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三、社会接纳的实现
在自我能动的认同心理基础上,社会接纳理论则反应了自我心理的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即除了自我之外,个体或群体对于他群体和他个人的态度。社会接纳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又称之为心理接纳理论,包括自我接纳、同伴接纳、人际接纳和社会接纳等理论研究。自我接纳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和社会事务的主动理解和认知,同时表达了在心理上个体对他人接纳的行为和意识中表现,继而便开始了同伴接纳、人际接纳和社会接纳的研究。在后者的意义上多指个体与个体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感知和互动。美国社会学家麦金泰尔于1952年发表论文,论述了被他人接纳与接纳自我和接纳他人的关系。其后,心理学家费伊在评论该论文的基础上,量化性地编制了“接纳他人量表”。在这个量表中,费伊通过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和对他人接纳自己程度的感知三個方面进行了维度划分,并且结合现实调研,层化对于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联结性研究。2003年,Bond和Bunce发表论文将接纳定义为一个二维过程。“一是去体验如思想情感和感觉的所有心理世界,而不是改变回避或者控制他们。二是通过接纳这些内部事件,人们能够更有效的吧本来用于摈弃、回避和控制这些事件的能量,用来以和适合自身价值观和目标的方式去行动。”并发展出相应的接纳量表。接纳理论事实上阐明了心理发展过程,从接纳自己到接纳他人,再到接纳别的群体、接纳整个人类社会的范围不断不断扩大过程。同时,突出接纳和被接纳态度对个体或群体社会交往和健康的重要性,强调群体或者个体在被接纳后积极行为效用的思想感情和体验,促进其以更加有效的以适合自己的交往和心理健康的方式进行。此外,这个心理规律,还在微观上展示了相应的获得接纳的技巧,提供了具体的测量不同社会心理行为的量表和方法。从利益的宏观层面和方法的微观层面为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