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2018-07-18 11:45:22
学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尊师重道师说韩愈

(作者单位:安徽省繁昌县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1.明确“尊师重道”的“师”和“道”的具体涵义;

2.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3.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程门立雪”的典故导入新课。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师说》,从中感受韩愈清晰的认识和非凡的勇气。

二、解题

请同学来谈一谈标题的含义,教师补充。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

三、知人论世

1.认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做过地方官,也做过京都官,担任大唐教育官员,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2.了解背景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尊师重道”已经成了妇孺皆知的事,可是在韩愈生活的时代为什么他需要写一篇文章来专门谈这样一件事呢?

简介本文的背景: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

四、初读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本文是一篇“谈谈老师”这个话题的文章,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里一共出现了多少个“师”字,这些“师”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明确: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二十多处“师”字,“师”基本上有两类含义: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的“师”是“学习”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师”是“老师”的意思。

3.在本文中除了“师”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之外,还有哪个字也是作者经常说到的呢?

明确:就是“道”,那么这篇文章中的“道”分别是怎样的含义呢?

请同学翻译如下一些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请同学谈一谈韩愈在文中极力推崇的“道”是什么“道”。

首先教师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解说“道”字的字源及其深刻内涵。

继而教师提供资料:韩愈在《原道》一文中写道:“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明确:韩愈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也就是他要维护儒家的“道统”。“道”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可以说“道可道,非常道”。而韩愈在本文中所说的“道”则主要指的是自己终生所坚持和尊奉的儒家价值观。在韩愈所生活的年代,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以老子的后人自居,武则天之后佛教又在上层统治者中慢慢盛行起来,而作为三教之一的“儒道”却不太被统治阶级所推崇。所以,韩愈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畅言师道,高举恢复儒家道统的大旗。

五、精读文本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通顺、优美。

1.提出问题:从文章的第几段可以知道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呢?

明确:文章的第四段。既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李蟠是一个笃行古道的好学青年,“不拘于时”,诚恳拜师,而韩愈对此大加赞赏(“余嘉其能行古道”。)其中作者对“古道”的赞赏,对“时”的贬斥,态度鲜明。

所谓的“古道”是指什么?

明确:“古道”阐述的就是古人从师之道,“学什么”和“向谁学”的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提出问题:如何认识“师”?

请同学齐读文章的第一段,说一说第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文章的第一小节实际上阐述了三个问题:

A.“师”的本质

B.从师学习的目的(学什么)。

C.择师的标准(向谁学)。

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内涵。

3.提出问题: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怎样的呢?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说一说文章的第二段总共写了哪几组人?

明确:三组人,分别是:圣人与愚人;其身与其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这些人对于“求师问道”是怎样的态度,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明确:

态度——士大夫等精英阶层“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则是“不耻相师”。

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手法,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

第二段是全文的关键。首先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方面的对比,来揭示世风流弊。然后围绕“学什么”和“向谁学”两个方面,对当时的风气予以批判。“童子之师”部分紧扣“学什么”进行阐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部分紧扣“向谁学”进行阐述。充分体现了韩愈文章章法谨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二段。

4.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师问道”呢?

(朗读第三段。请学生谈一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圣人无常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

六、拓展探究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完全文之后我们还会觉得是这样的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韩愈的文章还写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勉励学生发奋学习,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写一篇小论文,说一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2.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尊师重道师说韩愈
晚春
晚春
儿童绘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魏昭尊师重道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祖国(2017年21期)2018-01-02 00:46:23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3:01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求知导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2:29:29
聪明的韩愈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