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2018-07-17 09:29:52胡静雅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

胡静雅

摘 要:从《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中可知本课讲解内容为东汉的兴亡过程,为叙述性历史课程,这样的课程要注重通过探讨国家兴盛和衰亡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关键词:东汉的兴亡;原因;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取自于教育部编历史新教材。

1.本课在本单元和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为《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东汉的兴亡》为其中一课,相比之前有的教材是没有东汉这一课的,部编教材突出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完整性,更突出了历史的时空观。

2.本课内容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三个子目是随着时间顺序而展开的。第一个子目“光武中兴”讲的是刘秀建立东汉的时间、背景和巩固统治的措施;第二个子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讲的是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朝政腐败,成为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个子目“黄巾起义”讲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过程和影响。第二、三子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分析“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归纳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3.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认识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刘秀庙。有人说,刘秀是历史上最亲民的一位皇帝。他是个皇子龙孙,家道中落,寒微无名。他九岁父母俱亡,成了孤儿。然而,他雄心壮志,有胆有识,开创基业,永垂青史。他是谁?他是怎样从一个寒微无名的路人逆袭成为一代有为君主的呢?

一、东汉之兴

1.东汉的建立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传》

说明西汉末年政治腐败,大兴徭役,增加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王朝已经岌岌可危。

公元9年,外戚(解释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

灭亡。

简单介绍王莽新政。知道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此时刘秀也打出“复高祖之业”的旗帜,组织军队反莽。后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联系对比:西汉时定都西安)刘秀就是光武帝。经过长达十数年的统一战争,刘秀终于平定各地起义,使中国又一次走向了统一。

2.光武中兴措施

光武帝亲自参加过推翻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巨大力量。面对东汉初期社会凋敝的景象,他会怎样治理国家呢?

为巩固统治,光武帝借鉴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作用:为农业提供劳动力,促进生产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作用:精简管理,吏治清明)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作用:缓和民族矛盾)

分析图表:全国户籍人口的变化情况,可知光武帝统治期间,人口增加。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小组探究: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东汉之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依据课本材料回答:

(1)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2)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会造成什么后果?

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3)皇帝长大后,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有6位皇帝在继位后已经成年,他们想要什么?

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亲自行使君权)。

皇帝依赖身边的宦官(解释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由于外戚宦官是与皇帝有姻亲关系或得到皇帝宠幸才能得势。所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深层次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2.黄巾起义

统治的黑暗加剧了阶级矛盾,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遭殃是老百姓。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特点(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结果、影响。

思考: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意味着东汉朝廷转危为安呢?

阅读课本第61页的知识拓展: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走向瓦解。

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东汉灭亡。

从东汉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吸取到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者说给我们哪些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顺应民心,要善于调整统治政策。

参考文献:

[1]袁延胜.东汉光武帝“度田”再论:兼论东汉户口统计的真实性问题[J].史学月刊,2010(8).

[2]曹金华.光武帝刘秀研究辨疑[J].南都学坛,2008(1).

?誗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能力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例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0:50:29
农村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42:31
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设疑讨论中得到升华
试论考试、生活、科研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