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人还是做报人

2018-07-17 08:20:53孙昌建
杭州 2018年18期
关键词:王燕副刊文人

记得有一次是在晓风书屋的分享会上,分享王燕的一本新书《丑丑的尘事》,王燕是当时杭州日报的副刊编辑。那天晚上,杭报副刊同仁几乎全部出动,这其中有退休的编辑、有已经换了工作岗位的编辑,也有已经离开杭报的编辑,等于是几代副刊人的一个小聚会。于是我在会上说了大概比较文人气的一段话,大意是:好朋友不一定能成为好同事,好同事也不一定能成为好朋友。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做文人还是做报人呢?做报人是一种职业,而做文人是一种状态,一种生活和思想的状态。

那一天莫小米老师说,她在采访做稿子的时候,全心全意地投入,一旦稿子做好,她跟采访者的关系基本也就嘎然而止了,而她说王燕就不一样,她即使稿子做好发掉之后,还会跟相关的当事人保持联系,比如有一位年过八旬的上海老奶奶,上过《倾听》版,现在王燕还会抽出时间去上海看望这位老奶奶,跟她聊聊家常……对于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我觉得一个编辑一定是功夫在诗外的,尤其是副刊的编辑。老底子副刊的编辑时间做长了,有可能就成了一枚文人,现在不可能了,现在如果你是去编《人间指南》或《知音》一类的,永远不可能成为文人了。

副刊的编辑也是编辑,跟编新闻的一样也都是一种职业,但我想说的是,副刊的编辑要有一点点与众不同,这是自有报纸以来,特别是有副刊以来的一种常态。副刊编辑要做“催生婆”,正如孙伏园之于鲁迅的《阿Q正传》,这个段子可能大家都知道,阿Q是孙伏园的催稿催出来的,有几天孙伏园出差去了,结果鲁迅就擅自让阿Q被砍头了,否则鲁迅有可能会留下一部不朽的长篇。鲁迅没有长篇,这说起来总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有报纸?作为最强调新闻属性的报纸,它为什么要有不太强调新闻的副刊呢?了解过一点新闻史的人都知道,副刊原先叫“附刊”,并非“正”“副”之副,“附刊”一开始即是赠送的,就像二三十年前报纸的扩版一样,正报之外有附刊,这就说明正报读得还不过瘾,读者还想看看美人的照片,看看好笑的故事和漫画,甚至是科普常识类的内容,包括看看武侠和历史小说,于是鲁迅诞生了,金庸诞生了,高阳诞生了,于是人们等着追着明天出版的报纸,虽然不都是洛阳纸贵,但那个时候人们也是喜欢大“流量”的,报纸往往会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从前日子过得慢,这个慢也包括慢慢看报纸,慢慢看副刊,甚至看好之后有的还要剪下来,有的读者还喜欢把连载装订成册——这个在往年记者节的相关活动中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读者爱报纸的程度永远要高于我们在做报纸的。

而二十年前,当报纸从“晚报”时代进入“早报”和“都市”时代之后,副刊就开始渐渐地式微,一个方面人们越来越强调实用服务性,这也容易给报社带来某种收益;另一方面就副刊文章的题材和体裁而言也的确乏善可陈,何况副刊文章有时又比较容易“出界”,所以反而格外地小心翼翼,如此副刊就变成了正刊,这样写来写去也不可能再出鲁迅和金庸、高阳了。另一方面,我们也早就不是文人办报的时代了,因为早三四十年,或者是半个世纪前,你要数一个城市的文人,那不是在报社,就是在文化单位,后来报社的文人渐渐少了起来,多的是会写文章的人,但会写文章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这可能是我想要多说几句的话。

会写文章的人怎么不是文人呢?那是因为人们渐渐发现,办一张报纸光是文章写得好还不够,还得会经营,还得为单位和国家创造财富,于是有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也去经营了,有的去当管理者了。文人本来是不愿服人管的,或者说要给他相当大的空间,现在办公室的空间往往缩小到桌上只能放一台电脑了。当然文章写得好的有的也想做CE0,这不是不可以,天才永远都是有的,只是诞生天才的时代是我们不能预测的。也有的人,把问题都归结为互联网时代,说现在都手机阅读了,谁还看报纸呀,于是报纸的文章,特别是副刊的文章也没有写好,就气急吼吼地弄多媒体去了。明明是新闻不好看,明明是文章没写好,还怪读者喜新厌旧,所以这种时候,便开始有一种皇帝的新装的味道了。

有点扯远了,做文人还是做报人?这不是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报人要有一点文人气。什么是文人气,说白了就是傻气。还是以副刊之王孙伏园为例。有一次孙约了鲁迅的一首打油诗,领导觉得不好,是的,这诗也的确一般般,而且已被水平颇高的领导看出来了,看出这诗是在讽刺徐志摩,而志摩是有后台有背景的人,于是头儿把诗给拿掉了——今天想来这很正常,领导枪毙稿子莫非还要经编辑同意?可是这孙伏园偏是不让,甚至对领导动起了全武行,而且最后以辞职为要挟,而且也真的辞掉了。

对了,那天的分享会上还来了一位老医生,她是莫小米老师的粉丝,但是她在发言中除了表扬副刊之外,竟然把我也“表扬”了一番,而且这“表扬”的内容也出乎我的预料,她没有表扬我的诗、我的文,却说起了我以往对高考中考作文题的点评,天呢,我随口说说的,但她都记在心中了,那我想以后我还是随口说说呢,还是要咬文嚼字再嚼字咬文呢?这就回到老问题,一个并不是悖论的问题:做文人还是做报人?

猜你喜欢
王燕副刊文人
Optical simulation of CsPbI3/TOP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advanced light management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文人与酒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oint injection for back pain in patients w ith primary osteoporosis
文人吃蛙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宋代文人爱睡觉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