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摘 要】目的:探讨贫困山区高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1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诊断、治疗和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高血压患病因素、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保持良好心态、监测血压等,研究贫困山区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在贫困山区高血控制方面,患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起着重要作用。结论:提高经济收入、提高文化素质、改善生活方式将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关键词】贫困山区;高血压控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4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口的老龄化越发突出,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病。加之贫困山区人口素质低下,经济落后,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存在,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大大的提高。有关部门获悉,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贫困山区,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病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国家、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因此,贫困山区的高血压控制应与提高人口素质、曾加经济收入和改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相结合。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加大了对高血压病的筛查、诊治力度,但在贫困山区,高血压的控制率仍然很低。笔者就2014年度对维西县叶枝镇和巴迪乡两个乡镇的高血压的筛查和控制进行综合性研究,来探讨贫困山区高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4年度维西县叶枝镇和巴迪乡两个乡镇的高血压的筛查情况如下:
总人口数18471人,筛查人数7112人,筛查率为38.5%。筛查出高血压人数为1013人,患病率14.24%。确诊高血压的标准是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的血压测量方法,给患者测量血压,以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的患者。
2.经诊断,对确诊患进行如下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改善生活行为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戒烟、限制饮酒⑥增加运动
二、降压药物治疗(1)利尿剂 (2)β受体阻滞剂(3)钙通道阻滞剂(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三、治疗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单用或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CCB、ACEI和ARB等。
3.巴迪乡和叶枝镇是两个典型的高半山区贫困乡镇,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大体相同,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偏低,生活习惯中不良习惯特别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比较突出,如抽烟、饮酒、高脂饮食,而遗传因素所占比例较低。
具体接受治疗情况如下:
在高血压确诊后进行了大力宣传动员,对高血压的病因、诱因、治疗和对人体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必要的讲解。但有51.73%的患者放弃了治疗,其原因依次为:(1)对自己的健康不关注;(2)不能控制不良生活习惯;(3)经济困难;
不规律治疗患者也占30.5%,主要也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造成的,很少一部分则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停药。
参与规律治疗的患者仅占17.77%,其中自愿治疗人数也只在一半左右,约一半患者是经过宣传动员后接受治疗的。
二、结果
经过一年的治疗控制,并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要求作了四次随访,具体控制情况如下:
规律治疗的控制率在89.44%,不规律治疗的血压控制率也在60.19%以上。说明在高血压的控制中只要进行了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药物治疗等,高血压的控制是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
三、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病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实施并提供了公共卫生的服务后,加大了对高血压的筛查力度,提高了高血压病的发现率。高血的治也经过不断的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经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煅练,药物控制等手段,高血压病的控制以成为可能。然而在贫困山区,人口素质较低,不良生活习惯还比较严重,加之经济困难。至使对高血压病的控制要有一个与发达地区不同的理念和方法。
经过上述一年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对自己的健康不关注、不能控制不良生活习惯和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就占51.73%;由此而造成不规律治疗的占30.5%;规律治疗的仅占17.77%,其中约半数是经过宣传动员才按受治疗的,只有其中一半是主动按受治疗的。
综上所述,在贫山区,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才是高血压病控制的关健。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七版:251—26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