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足,会出现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审题不清、解题思路出现偏差等问题,进而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认知起点,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愉悦地进入阅读,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小学数学阅读内容应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小学数学阅读实效。例如,在学习“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孙悟空打妖怪”的情境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在理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还应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又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教师出示实物钱币, 如1元、5角、10元等,要求学生在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之后解决问题:“有一个2元、一个5元和一个2角,一共是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一共是7.2元,再为学生出题:“两个1元、两个2角和一个1角,一共是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一共是2.5元,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这两道题中,你能分析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所以数学阅读对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事情,为此,教师应为学生的阅读适当地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阅读方法,加强数学阅读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教科书进行阅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结合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阅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例如,教材中“智慧老人的话”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以此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使其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其次,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构建导读提纲,让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阅读思路进行阅读,逐渐地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学阅读,避免学生盲目阅读,加强数学阅读的实效。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示范引导作用,保证具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及教学习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模仿方向。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阅读,引导学生读出隐含内容,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训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做适当记号,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题意。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学生虽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在审题时不够细心、囫囵吞枣,可能会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无误地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实效。例如,在学习“邮票的张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文:“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弟弟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呈现情境后,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认真审题,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条件:一是“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二是“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最后,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题的正确思路,从而为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而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校以及周围建筑的方位图以及线路图,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如《小学生数学报》《趣味数学》《故事中的数学》等等,这些阅读书籍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深化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同时,还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