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

2018-07-13 09:19:44孟祥玉
传媒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主持人媒介融合

文/侯 月 孟祥玉

有关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界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我国学者喻国明教授的观点来讲,媒介融合就是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技术趋同性越来越明显,以信息技术为根本依托,通过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打破以往信息传播时空局限,将各种信息元素有效整合到同一平台,实现了不同媒介之间的深度互换和全面互联,并逐步形成媒介一体化传播矩阵。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诉求,就是要培养具备传媒专业素养、现代管理能力、语言文学素养等复合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有600多所,其中以中国传媒大学、重庆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为代表的一类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在5000人左右。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几年,网络主播的爆红,传统媒体主持人、播音员的地位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主持人、播音员将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课题。

一、媒介融合对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自身专业能力。首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只有具备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从事新闻播报、文学作品朗读、影视剧配音、晚会主持等活动。其次,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不足,及时补救才能培养出一名专业的人才。最后,创新创作能力。时刻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能力。

2.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全球媒体正从多媒体单一发展向“全媒体化”过渡。这一变化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主动转变社会角色,不仅要具备作为一名主持人最基本的掌控全场、转述内容的能力,更要打破传统媒介分工,从单一的播报者变成内容的生产者。只有掌握新闻生产的全过程,才能让自己在驾驭文字、图像、影像时更具感召力与影响力。例如,我们熟知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从最开始入职央视广播的记者,到客串诸多新闻节目主持,再到策划纪录片《我的抗战》,其作为一名主持人参与到了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

3.主持风格多变。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娱乐形式的不断丰富,主持人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活动,必须拥有多变的主持风格。不仅要具备主持类似春节联欢晚会这类比较严肃、隆重的节目的能力,还需要能够根据节目的定位调整自己的主持风格。撒贝宁就是这样一位具备多种主持风格的全能型主持人。众所周知,撒贝宁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节目《今日说法》的金牌主持人,后来,成为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近些年,随着《我们有一套》《开讲啦》《了不起的挑战》《明星大侦探》等节目的播出,我们又看到了撒贝宁活泼、幽默、综艺感十足的一面。可以说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是“亦正亦邪”的,无论是严肃庄重还是搞笑无厘头,都能拿捏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一名主持人的文化内涵与知识素养。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1.招生质量不断走低。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录取比例逐年上升,而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术类招生的专业,门槛比较低,更是成为很多通过正常考试无法升入大学的同学实现大学梦的曲线救国的方式。这就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质量越来越差。

2.师资力量薄弱。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所以对其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人文品德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校专业的播音主持讲师、教授人才稀缺。一些地方高校不得不从汉语言文学、新闻等专业进行教师分流,但这些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到位,缺乏应有的经验,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设置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媒体需求。据统计,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教育课程,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就是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例如,电视播音与主持、视听语言、播音发声、外国文学史、语言传播艺术、艺术概论、文艺作品演播等。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将专业能力的培训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使得专业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专业素养,但不足之处却是综合能力稍显不足。但就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来讲,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是最为稀缺的,他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专业内容做到信手拈来,更需要对其他交叉学科内容有所了解,比如,法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这些丰富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内涵,还可以提升整体素质和眼界,便于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问题。

4.教学模式落后,教学与应用脱节。根据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课讲授、小课训练”是我国九成以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式。“大课讲授”是指我们熟悉的老师讲解、学生倾听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模式呆板、学生接受难度大;实践课方面,大多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就是一名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专业授课模式。但这些传统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大学讲师、教授更多的是掌握理论知识,或者已经脱离媒体多年,他们对于当前的媒体环境与业界需求了解不够透彻,这就导致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容易与现实情况脱节。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策略

1.紧密关注行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为了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要基于市场导向进行及时调整,并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形象思维与能力表现,均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理论课程方面,比如,现代汉语、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播音主持艺术概论等;专业技能课程可以设置更多实操性内容,比如,播音发声、语言交际艺术、新闻写作、电视播音主持等课程;思维能力提升方面可以设置语言表达艺术、播音主持作品赏析、应用主持艺术、栏目包装与创意等课程。其次,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比如,新媒体概论、形势与政策、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课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够让象牙塔的学生们了解国际动态与前沿知识,与时俱进,更能提升大家的思辩能力,开展创新性方案研究与创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时刻掌握最前沿、最时尚的媒体技术,才能在踏入行业的时候,保持领先。

2.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对新时代的多方面要求。媒介融合既是不同媒体之间的横向整合,又是不同传播媒介之间的纵向联合。这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专长,更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更多特长,帮助学生培育就业竞争核心优势。同时要在掌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新的传播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多层次、专业化发展。不仅在语言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也要在采编播方面形成综合能力,这才是播音主持人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根本方法。此外,还要着重打造个人品牌,或者说将播音、主持人标签化。在网络主播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专业的播音主持人才需要展现强烈的个人魅力才更容易被受众记住与追捧。

3.完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各高校需要加大培养和吸纳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人才,不断壮大和充实自己的师资团队。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合适的教育人才,定期组织培训,更多地走进社会,接触新媒体动态前沿,将最新鲜的业界资讯带给同学们。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良性互动。可以广泛邀请媒体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深入校园,为同学们进行讲座或将其聘为客座教授,以便同学们了解媒体的真实业态以及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技能。

4.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们应该更多地与真正的社会媒体接触。学校应该和各类媒体平台展开合作,为学生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以便同学们能够将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进行修正与弥补。这样形成一个往复的循环过程,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这其中有来自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对自身技能的高要求,也有新产业带来的挑战。2016年被称作“网络直播元年”。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量的47.1%。面对这些草根“主播”的来势汹汹,科班出身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更应该感到危机与压力。高校应该正视这些社会变化,改变故步自封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和完善现代化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主持人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主持人语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主持人语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