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能放弃的
——读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

2018-07-13 16:44:40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22
名作欣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黄蓓佳性爱爱情

⊙鹿 茜[济南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22]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不是是非曲直的判断题,而是变化多端的思考题。爱情,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却有无数种散发的可能性。《没有名字的身体》这部小说的作者黄蓓佳以其独有的女性的敏感视角,从女性自身的体验出发,把知识女性理想世界中对爱情的纯粹追求、心灵以及身体的成长、对爱的包容妥协刻画得入木三分、真挚动人。这是一个用感性的语言和更为感性的灵魂叙述的故事,在密集而带有忧伤感的文字中,读懂女人的身体,读懂女人眼中和梦中的爱情。

一、持续一生的爱情

黄蓓佳的《没有名字的身体》描写的是一段师生恋、婚外恋,这段感情持续一生。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只是“她”和“他”,也没有对他们外表和性格做太多的描写。他们只是普通人,没有高大完美的形象,更多的是精神层次的恋爱,没有任何杂质,也不过多地涉及物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是在“她”十三岁的时候,突遇人生最尴尬的一刻。生不如死的巨大羞愧中,“她”看见年轻的化学老师,穿过油菜花开的校园小路向“她”走来。从初中、高中、插队再到大学,其间并没有过多的交往,但“他”却时刻注视着“她”,守望着“她”,只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给“她”关怀、温暖和爱。大学的时候,“她”也像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样,谈恋爱交男朋友,但当“他”的妻子对“她”说要和“他”离婚时,“她”终于解除了禁锢,正视自己的内心,原来“她”爱“他”,从十三岁的时候开始爱“他”,一直都没有改变。于是,他们有了肌肤之亲,他们开始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她”期望一辈子都可以做“他”的孩子。然而,“他”的妻子得了重病,道德和良心让“他”不能离开,因为妻子除了“他”一无所有,而“她”年轻,是大学生,未来的路很宽很宽,可以有无数个选择。就这样,“她”被放弃了,但爱,是不能被放弃的。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纵观女主人公的一生,身体、灵魂,甚至是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他”。当“他”不放心“她”在北京,“她”就调回了省城。为了不让“他”因为他们之间关系的不公平而内疚,“她”就找个人结婚。当终于等到所有的障碍都没有了的时候,“她”悲伤地发现“他”已经老了,有了空间却没有了时间。之后,两人的见面变得简单,仅仅是相拥而卧,手拉着手、微笑、说话,却并不陌生,而更加亲切自然。作者细腻平实的叙述和清新婉丽的语言,把一段感情写得如此流畅自然,凄婉动人,令读者体会到那种无奈、刻骨、辗转的情感在心尖的痛。“他去世的消息是化工厅办公室通知我的,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房间里的一切变得昏暗,桌椅和窗帘都在一点点地褪色,褪成一种陈旧的、蚕丝一样的灰黄,像电影里镜头从白日突然地转换到黑夜。我的耳朵也开始失聪,听声音都感觉遥远、虚浮,混混沌沌像一锅稠汤。”①“他”认识“她”的那一年,“她”十三岁。从此以后“她”没有长大。“她”在“他”的眼睛里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从面容到身体到灵魂。就是这样,小说写的是两个人一生的爱情。

二、知识女性对性爱的渴求

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描写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但也毫不例外地延续了其小说里一贯的性描写,在表现当代知识女性对性爱的渴望与追求的描写上并没有采取回避态度。早年曾因为在小说《玫瑰房间》里有非常直接露骨的性描写,而受到当时评论界的严正批评。她说:“今天再回过头去看,那里面的性写得确实过了,如果放到现在,我绝不会这么写,我一定能写得更美更舒服一些。”②

“女性解放必须创建自己的女性身体修辞学,而性叙事必然是身体修辞学的中心”③。针对《没有名字的身体》中的性描写,黄蓓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兴奋地表示,写得很成功,也很干净。“他的动作虽然慌乱而笨拙,却是疾风暴雨的、勇猛向前的。他身上的肌肉紧绷起来的时候,强健而结实,把我的胸骨和耻骨都硌得发疼。”这样的描写充满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灵魂和肉体可以同时达到,舒服到丝丝入扣”。也就是说,“我”在追求这种精神恋爱的同时,也在享受身体上的性爱。“那种柏拉图式的纯精神之恋,那种完全排斥肉体的纯灵魂之恋,在黄蓓佳这部作品中受到否定。小说所张扬的是灵与肉的调和、平衡和交融。”④

小说在二十多年由南到北的时间跨度内,叙写“我”从县城中学到北京大学校园,再到步入社会后辗转于省城南京的苦涩与无奈,以及先后与五位男性的情感纠葛。在“我”的爱情风雨中,与其他几个男人的爱恋也许是人生孤独或者是人生驿站的必经之地,只有性没有爱。虽然和在火车上偶然相遇后来成为同学的唐仁,有个亲密的吻,但只是到“吻”为止,并没有深入下去;后来唐仁去了美国,本来淡薄的情感就更加缥缈了。“我”与骆京生的相爱和相知,完全是在和化学老师无法走到一起的前提下产生的,后来母亲喜爱的女婿骆京生去西藏拍摄照片时掉下深渊摔死,对于“我”,并不是真正的伤痛。“我”调回了省城,和郭卫星结婚,第一次上床后,他深感绝望和恐惧,原来是他没有看到床单上有血。“我”在他心目中已经不是处女之后,他借发廊女来报复“我”,把那些发廊女带到家里来当着“我”的面做爱,而后和一个做生意的女人做爱怀孕结婚。由此可见,除了与化学老师之间发生的性爱,这些性爱经历都是不愉快的,“我”的身体无法获得任何的满足和享受。

三、日常生活细节中凸显爱的哲学

这部小说没有描写宏大的场景,没有夸大生离死别,而是更加重视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凸显其爱的哲学。黄蓓佳的巧妙还在于,她避开了陈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诉说。故事穿越“文革”后期,在政治话语上,作家有意淡化,侧重凸显日常生活中爱的哲学。正如黄蓓佳在创作谈里所说的:“疾病使我们生活变得简单,死亡更促使人去回望生命中曾发生过的事情、那些使我们难忘的点点滴滴。”小说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讲给我们一个环绕“她”一生的难忘经历。小说中的“他”,满腹学识、温文尔雅,日常生活中的“他”从容不迫、细心、谦逊,却在“她”面前丧失往常的冷静,变得莽撞、急迫、冒失。这便是因为爱情。

日常生活中体现的点点滴滴的“爱”,在小说中有多处细致入微的刻画。首先体现在几处动作上。“他”在宿舍门口守着让“她”在浴室里洗澡。“他”帮“她”准备半夜用的痰盂。“她”流产时“他”孤身一人带着两只乌骨鸡赶至北京,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捋起裤腿,“她”用食指在“他”肿胀的脚踝上按出一个浅浅的坑;她抱着“他”的腿,额头抵在他的膝盖上,无声痛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人如己,是无私的呵护、体贴。其次体现在对日常穿着的刻画与深刻记忆。女人眼中的第一个男人是“他”,那时的“他”穿着藏青色中山服、黑色布鞋,胸口的衣兜里别着钢笔,肘弯里夹着书,从办公室的廊下出来。而女人的最后一个男人也是“他”,已经两鬓苍白,穿着双排扣的黑呢大衣,脖子上围一条苏格兰的格子围巾,并且因为心脏疾病而显得疲惫衰弱。两处关于穿着的细节对比,看得出女主人对“他”的一点一滴的记忆是如此深刻怀恋,同时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无情地在人物身上刻下岁月的深深痕迹。

女人和男人一起相约重返故乡小镇和相识的校园里有一个细节。女人穿牛仔裤和皮装,留简单的短发站在男人身边。男人微开玩笑地说太时髦了,把他衬得更显老了。关于这个“老”,在小说中有另外一处特别打动人的地方。即故事的最后,“她”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在“他”离去的那一刻,“她”明白“她”已经老了。不会有人在乎“她”的年龄和容貌了,“她”可以放心地老去。因为在乎的人已经不在了,于是可放心地老去,没有惊悸,没有悲痛和绝望。

黄蓓佳的众多小说中都涉及了爱情的主题,如《请与我同行》《目光一样透明》《追你到天涯》《枕上的花朵》《爱是脆弱的》。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作家,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把物质追求放在其次;其小说的描写也是更加注重情绪表达,而具体故事内容在其次;其中的故事发展更是以一种碎片记忆化的方式呈现,而完整的情节线索在其次。“作品最为动人的依然是我与他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在目前不同门类艺术作品中都很难见到的爱情表达。我可以把《没有名字的身体》看成一部特别的成长小说,我与爱情一同成长。”⑤黄蓓佳以她自己的方式观照了一位知识女性的心灵和身体的成长,讲述了爱情的一种可能,让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与表达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① 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② 黄蓓佳:《我想把性爱写美些》,《金陵晚报》2004年2月24日。

③ 刘传霞:《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页。

④ 王彬彬:《读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

⑤汪政:《我们如何表达爱情——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简评》,《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黄蓓佳性爱爱情
以文字照亮孩子的童年——黄蓓佳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54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长期缺性爱 乳房很受伤
中年性爱莫“执着”
我眼中的黄蓓佳
当家记
我想有一个秘密
爱情来了
意林(2011年1期)2011-05-14 07:45:02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