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有
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尤其德育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感到德育责任重大,面对摔倒老人无人敢扶、校园学生殴打教师、高考后家长殴打教师等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时深感痛心。那么,当前学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校方面: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片面地重视成绩,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和学校评价政策的错误导向,致使学校偏离办学宗旨,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重视成绩而轻视德育的现象。究其原因,学校的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更能受到关注,一抓准会立竿见影,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且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因此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面前,家长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政府和主管部门看重的是学校的升学率,而且学校的分数和升学率也是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教师和家长都对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德育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德育方法单一
传统德育以灌输教学式为主,缺乏创新,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因此不能感同身受。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也无法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在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
首先,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了以下情况:父母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外出打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爷爷奶奶过于溺爱,致使这部分留守儿童缺失良好的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一部分在离异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感情缺失、心灵扭曲,心理状态不健康。
其次,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今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子女教育少、溺爱多,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关注得少,而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吃穿住行,认为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只是顽皮,无伤大雅,把教育孩子的任务都推给了学校和教师。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影响巨大
首先,网吧、影视剧、社会暴力事件对青少年影响极大。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行为和思想都不成熟,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超强的模仿能力,外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些网络游戏只顾牟取利益,置社会责任感和青少年的未来于不顾,传播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的腐蚀品,荼毒着中小学生的精神。
其次,一些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行为,如遇上摔倒老人时并未上前搀扶、做好人好事反被讹诈等。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源头入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促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讓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能健康地成长与发展。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学校德育
学校和教师要统一思想、上下齐心,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还要意识到:做好德育工作,教育工作者人人有责,要做到人人参与德育、科科教学包含德育,形成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同时,教师还要能够集中精力钻研德育;学校要积极调配德育教师队伍,配备专职教师从事德育。
家庭教育
首先,学校要指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家长不能只片面地注重为孩子创建丰富的物质环境,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要明确意识到自身的不良言行在生活中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的语言、情感、人际交往、文化、道德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其次,组建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家校合作,能够在德育上统一目标、统一口径,解决孩子 “遇见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的纠结。同时,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能够消除误解,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家长的心声,家长也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促使家校齐心教育好学生。
社会教育
社会实践对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结合公、检、法以及社会力量来严厉打击社会丑陋现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社会实践教育与学校德育相互配合、协调统一,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结语
总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鼎力配合、相互协作,搞好德育工作,我们的孩子才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我们的国家也会因为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而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