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招红 黄冠平
1.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2.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类水泥生产设备的基本巡检方法、巡检内容、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硅酸盐材料的生产、设备管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岗位群有设备运行巡检员、中控操作员、化验室操作员等。该课程实践应用性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讲解和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完成教学,课堂只有死记硬背,没有实际操作的练习。巡检内容,巡检方法,设备故障排除这些重要的实际操作技能都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来进行传授,学生真正到了企业现场完全无从下手。而目前,水泥厂的实际情况是:高职毕业生入厂实习后就要在短时间内承担起水泥厂巡检工和操作工的职责,要求能够完成一定程度的水泥设备巡查点检和维护工作。而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十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影响企业的用人计划[1]。因此,《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的教学,应该结合课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的教学融入到实际操作中。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职业教育因素的一种新形式,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趋势。美、英、日、德以及我国都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学徒、学生,工学交替,岗位成才[2]。学生跟随师傅和老师学习。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培养实际操作技能。
石伟平先生所指出的,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教学设备如何先进,与工业企业先进的最新机器、最新生产线相比,总是有距离的;无论学校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如何高,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比,总是有距离的[2]。为此,我院修订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现代学徒制”校本教材,组织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安排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下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项目实习,将《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的教学放到企业中开展,开启了企业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课程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为:1、学生完成了其他课的在校学习后,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课程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校企合作单位现场;2、每名学生自主选择1名企业工人作为自己的导师。校内教师完成企业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同时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3、把学生当作企业员工的一份子,以水泥厂的四个工段:原料制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由导师安排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要求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实现生产现场设备的日常巡检和设备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任务。学生上岗即为上课,巡检记录表即为作业;4、学期末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一起评分,评分重点主要是学生在这一个月内的实际巡检技能和处理设备故障的能力。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将《水泥设备巡检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学生在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在毕业时有可能被企业直接录用。校内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但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让校内教师下企业指导学习,可以使他们更深入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实践能力。企业导师掌握业内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但对教学规律和要求不了解,在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工作理解,积累教学与管理经验。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