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到教化的和谐
——试析《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中的教化之道

2018-07-12 07:26:46赵佳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00020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
关键词:荷尔德林佩里柏拉图

赵佳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0020)

一、引言

经过一个世纪的湮没后,十九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重燃光热,在如今这个贫乏的时代吟咏隐去的神的踪迹,为在黑夜中迷惘的无家可归之人道出神圣的出路。自启蒙运动之后,人类的理性教育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的位置被抬高到无以复加之地,而人的主体性过度突显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对象化,处于自然中的人却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置的对象,内在的分裂由此产生,从而丧失了古希腊时期的人之为人的完整意义。而技术时代使我们身处的世界变成了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大地和天空丧失了存在基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切皆可计算并把握,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强制设置思维的边界和范围,人与神的关系被彻底摧毁,海德格尔早已断定,技术不啻于一种赤裸裸的暴力。机械带来了人的非灵魂化,万物被当作可供利用的资源而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但排除了我们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在荷尔德林看来,审美意识即存在,人们操劳和追逐的东西丝毫没有触及到人寓居在这个大地上的本质,人的此在的根基从根本上说是“诗意”的,但这个根基却被技术的“进步性”所蒙蔽,世界作为对象遭到任意改造,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1。人类失去了栖息的家园,失去了神灵的眷顾,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诗人先见性地预感到了技术崇拜、人类中心主义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启示人们回过头来探究圆融和谐的古代智慧,正如在十八世纪随着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重新发现与诠释之后,其“崇高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光明、和谐的形象对荷尔德林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般的吸引力,他认为,人们依然能够在古希腊文化中寻觅到一片真正美的、自由的净土,从而找回古希腊精神所彰显出来的完满与统一。

二、古希腊启蒙

当下的平庸、物质、破碎与分裂使诗人不禁回溯起记忆中古希腊的辉煌、神圣、和谐与统一,从而寻找完整的人性。老师亚当斯引领小说的主角许佩里翁进入了现存的人类智慧体系,并向他展示了希腊世界的伟大。古希腊是审美的民族,同时也是富有神性的民族,其特有的美综合了人性和神性,是比所有理性更高的无限和睦。这个被阿波罗击中的诗人毫不掩饰他的“怀古”激情,表达了自己对雅典的自由的向往,那是“我的柏拉图创立天堂的地方”2。荷尔德林抓住了希腊人对世界的见解的最深之点:对自然、人、英雄和众神的亲缘关系的意识,3古雅典人经历幸福原始的自然时代和神性时代,在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按照自己美的法则健康成长,代表着人类的孩童时期。孩子在摇篮中不曾受到惊扰,长大后才感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者和他物,自然而然成为人。此过程一旦完成,这个人就是神。成为神,就是美。4雅典人的美出自自然之手,身体和心灵(灵魂)都是美的。“美的第一个孩子是艺术”,他是人性,同时也是神性的美。美的第二个孩子是宗教,宗教是对美的爱,对众神的爱,5没有对美的爱,没有宗教,国家将失去生命和精神。在荷尔德林看来,艺术和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的永恒的美。希腊人在没有发现美和宗教之前,哲学是不存在的,如同雅典娜从宙斯的头上生长出来一样,哲学从诗学中产生,没有诗学,希腊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的民族。柏拉图对荷马的批评,或许只是出于话语权之争。怀特海曾言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研究只是柏拉图的注脚,纵使这样一位哲学之集大成者依然无法远离充满灵性的神话。《斐德若》作为柏拉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历来为世人称为论证的佳典,但其实逻辑并非其论证的框架,相反,灵泉神话,听蝉神话,灵魂飞升神话,种族蝉变神话,埃及书写神话等却构成了柏拉图思考爱欲、修辞、文字、口语等哲学问题的架构。柏拉图的慧黠恰恰就在于用反神话和诗的方式征用了两者,实则是为了伸张他所热爱的哲学。诗与哲之间的鸿沟并非如现代人所强调的那样不可逾越,相反,如若没有诗学,希腊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对神话的传承大于分裂。同样类比当今现状,在理性教化、技术专制和科学统治的时代,人类拒斥诗性后便自觉无根可依,心灵在神性遁迹后四处飘荡。因此,神话与诗不仅不能隐退江湖,仍需和理性一起担负着淑世易俗、救赎灵魂的使命,以“导引灵魂”为要务。荷尔德林努力在理性至上的时代获取能说出神、充满生机的自然和人的神性的高尚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诗的象征,6试图用“天才”的诗在神与人及人与人之间架设一座可沟通的桥梁。

三、友爱为伴

友爱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种友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阿基琉斯为挚友的死而悲痛欲绝,尽管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也要为帕特罗克洛斯复仇,这种友爱在《许佩里翁》中完美地被主人公与阿邦达的关系所诠释,“爱生育世界,友谊将再生世界”7。一次意外的事故将两个人凑到一起,彼此因渴念冲进友谊的元素中而拥抱相惜。理想的分离并不代表情谊的消失,多年后的一封信又把朋友间的感情维系:阿邦达呼唤许佩里翁一起为希腊的自由而战,好朋友便毫不犹豫地应声赴约。残酷的战争把伙伴打伤,阿邦达痛哭嫉首:“啊,活下去,我亲爱的!好让我也活下去”,8他日夜守护,悉心照顾,直至许佩里翁苏醒的那一刻,深沉的关爱令人动容。朋友间的至死不渝教会许佩里翁不卑不亢,用男子的气概来理解这个世界的自由的进程。

小说中的第二种友爱是天真质朴之人与自然为“友”的特殊情致。荷尔德林心中的美的天使狄奥蒂玛便是自然与人和谐的象征,诗人在爱的庄严时刻,又发现了这位更美丽、崇高而善良的女性,只有她在其“和谐中/构成‘一’,快乐完美的自然”9。许佩里翁希望,“人与自然”在“美的标志下”联合进入“包容万有的神性中”。天地人神本该和谐一体,而人类却通过科技剥削性的利用自然,单方面的破坏了这种和谐的关系。荷尔德林的“自然”不是通常意义上与人相对的东西,而是“创造一切者”和“平整一切者”,先行于一切现实事物和作用。在这个自然形态中,万物亲密地存在,山水草木和永恒的精神使万物归于同一。而作为神性自然的产物的诗歌,更是从诞生伊始就与自然紧密相连,神的旨意是通过诗歌传达的,诗歌也揭示了生活的道路。在荷尔德林看来,诗歌的本质就是对自然和神的敬畏以及共同的感觉,在人和自然处于高度单纯圆融状态的古希腊,友爱的自然将天真无邪的人及周遭世界包容在自己的广阔胸怀之间,不禁令人联想到个体生命之纯朴的童年境界:“在这里,同林中花朵/我游而戏之,稳当而又优雅/而且,天上长风/也和我游而戏之”10。

婴孩的长大伴随着意识的启蒙与教化的开展,从而走上了一条离心的道路,是为人与自然之裂变的开端。接受理性教育后的现代个体被困窘在一种细化分离后的专业范围内机械地运转,无灵魂的存在着。自以为是宇宙主宰的人类丧失了自然的本真,试图以技术的力量藐视自然,最终只能自食恶果。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如诗人在《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中所悲悼的,“而我们却注定,/无处安息,/吃苦的人/漂泊,沦落/盲目地从一个钟点/到下一个钟点,/如水从一块岩石/跌落到另一块岩石,/年复一年沦入无常”11。深陷生存价值与技术文明之尖锐矛盾的人类不再享有自然的眷顾,继而失去自我,人成为非人。面对现实的虚无,诗人预表了解决之道——重与万有合一,更高层次的宇宙和谐不再是高度单纯状态下的无意识整体,而是用意识的各种力量争取来的精神的整体性,实现了由自然向精神的升华,这也是荷尔德林教化之道的终极目标。

四、美爱为一

荷尔德林生活在德国批判哲学的鼎峰时期,以康德为首的哲学家片面强调主观和理性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当时在德国哲学重镇耶拿学习的荷尔德林一方面接受了批判哲学与美学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看到了其弊端,而在图宾根神学院时阅读的柏拉图的著作给了他解决问题的灵感。柏拉图在《斐德若》和《会饮》中所表达的美的客观性与感性启发荷尔德林试图实现1795年9月4日给席勒的信谈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12,即以诗艺统领一切的统一哲学。康德的界限是放弃了美的客观性,认为只有在主体认知能力方面才存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和谐的共同作用,并且在《判断力批判》中声称“不可能有任何客观的鉴赏原则”13。席勒想要纠正康德美学的缺陷而构想以“美的心灵”来弥合自然与理性之间的鸿沟,但并未使这种分离状态下的感性与理性达成和解,而是转变成理性超越感性的局面,同康德一样未能从客观的角度阐释美。荷尔德林认为两位老师的主观倾向来源于其思维的二元论,因此,应以主客观的统一来克服,柏拉图美学观的客观性和感性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斐德若》篇表明了美客观地存在于“苍穹以外的地方”,“美已经这样熠熠生辉地照耀着”14,深受其影响的荷尔德林在《许佩里翁》中把美的王国描绘成无限的统一,具体的存在体验,“它确实存在着,作为美;它期待着一种建立在我们之上的美的王国,在这个王国中美是它的国王”15,从而实现了包蕴着康德与席勒的主观美的概念的客观性。

荷尔德林对美的探索主要体现在许佩里翁对恋人狄奥蒂玛这个美的象征的追求上。《会饮》篇中的狄奥蒂玛是为了阐述爱神的哲学本质及其爱的力量,而许佩里翁爱恋的狄奥蒂玛已升华为爱神力量的本身、美的化身以及万有和谐的象征,这也是诗人将现实抽象为理想的真实写照。荷尔德林深爱着银行家夫人苏塞特·贡塔特,但因世俗客观因素而只能将这份爱埋藏在心里,寄托于精神,“我忍受如此致命的折磨,遭到这般无以复加的伤害,没有希望,没有目标,失去尊严,但却有一种力量在我心中,一种不可战争的力量,每当它兴起,带着甜蜜的震颤渗透我的骨髓”16。这种力量就是指狄奥蒂玛代表的爱的和谐的理想的存在,小说中经常使用“神圣的”、“快乐”、“宁静”等“和谐”的同义词来修饰她。诗人把自己同狄奥蒂玛的爱融入万有统一之中,仿佛爱的力量超越了一切可消逝性和单纯的个体特征,从而走向永恒与神圣。荷尔德林没有在狄奥蒂玛的美貌上过多着墨,而是重点描述她在主人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教化作用,恰如贝雅特丽齐之于但丁,索菲之于诺瓦利斯,这些女性见证了诗人接受神启而蜕变的神圣时刻。狄奥蒂玛以死为恋人和解对立因素和消除纷争创造了前提,世俗之爱由此提升到了体验的存在统一体层次,“狄奥蒂玛笼罩在我的周围。愚蠢的人啊,何谓分离?面带不朽的微笑,她细语呢喃,向我诉尽全部奥秘”17。作为爱与美的象征,狄奥蒂玛在许佩里翁偏离中心的两个极端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终局篇里的还魂幻象正是两个相爱至深的恋人之间实现了精神生命的统一。

五、结语

片面标榜理性主义、重视实用价值的现代教育使人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只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完全忽视个体的本真,卢梭早已洞察到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端:“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有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在虚饰着我们的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判断。我看到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不惜巨大的代价设立无数的机构来教导青年,但只有他们的责任心却被遗漏了……可是他们并不知道高尚、公正、节制、人道、勇敢这些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18,孩子们只是被要求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实践自己的本性。现实中的分离异化和诗性的匮乏把荷尔德林驱向深渊,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神灵、对这个世界中的上帝充满信任的依赖,通过回溯古希腊时期的诗艺教化所形成的天地人神圆融共舞的局面,旨在解除自己所处时代的困境,从而期待建立在万有和谐基础上的末世和平。诗人深信,人们在“感性宗教”与“理性神话”的导引下定会重归真、善、美的万有同一,于自然的怀抱中找回内在的自我,体味美与爱的真意。

注释:

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2.指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西北部公园地带所建立的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场所。参见[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诗集》,王佐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页。

3.[德]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胡其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97页.

4.[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5页.

5.[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6页.

6.[德]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胡其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97页.

7.[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页.

8.[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8页.

9.Friedrich Hölderlin,“Gedichte vor 1800”.In Friedrich Beiβner(ed.).Friedrich Hölderlin Sämtliche Werkr.V ol.1.Stuttgart:W.Kohlhammer Press,J.G.Gottasche Buchhandlung Nachfolger,1943,p.212.

10.胡继华:《浪漫的灵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页.

11.[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5-136页.

12.[德]荷尔德林:《致席勒》,《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76页.

1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李秋零编译:《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7页.

14.[古希腊]柏拉图:《斐德若》,刘小枫编译:《柏拉图四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32页.

15.[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页.

16.[德]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3页.

17.胡继华:《浪漫的灵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页.

18.[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1页.

猜你喜欢
荷尔德林佩里柏拉图
美核管会接收佩里核电厂延寿申请
国外核新闻(2023年9期)2023-12-16 08:01:13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
检察风云(2020年10期)2020-06-29 07:55:26
玛格丽特·佩里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浮生的一半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