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 胡萌
江苏旅游公路发展的定位为,展示地域风情的城市文化名片,彰显行业理念的现代公路典范,融汇时代精神的文明交通工程,同时坚持交通、游憩、景观、生态、文化的建设理念。溧阳1号旅游公路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建设发展理念。
江苏旅游资源——
· 为仅次于广东省的省级目的地选择第一梯队
· 5A级景点23个,全国第一
· 旅游收入1.02万亿,全国第二
· 旅游接待人次6.81亿人次,全国第二
· 旅游增加值4577亿元,对江苏省GDP的贡献率达到6%,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9.4%
· 大众旅游时代来临,自驾游、自助游、乡村游、深度游、养生游等备受青睐
· 构建“水韵江苏”系列品牌,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
2017年7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交规划发〔2017〕24号),对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出若干意见。
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挖掘交通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等意义的交通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完善旅游线路与展示平台,并结合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线路和交通工具,打造交通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文化公路建设是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新时代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追求,以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旅游,在大众旅游时代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求进一步拓展丰富公路文化内涵,提升公路服务品质。
江苏公路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构建了“安全、畅通、智慧、高效、绿色”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公路面积密度居各省份第二(仅次于山东),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为各省份之首,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为全国之首,10万人口以上乡镇覆盖率达92%,干线公路优良路率、综合路况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国领先,超前谋划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改革。同时,江苏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江苏公路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构建江苏“旅游+文化+公路”供给新体系,是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自信,拓展公路功能,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建设公路强省的重要举措。
旅游文化公路是以公路为主体,一般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景观绿化等构成,充分融入并展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实现通达、游憩、生态、文化、体验等多重功能,是绿色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江苏文化资源——
·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明孝陵、中国大运河等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雕版、剪纸、云锦等
· 独特的历史文化:金陵、吴、淮扬、楚汉
· 地域文化:酒、陶茶、山水、温泉、饮食、宗教等
· 水域文化:海洋、长江、京杭大运河、湖等
· 红色文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茶园景观路
2017年,江苏省确立了首批13条旅游风景道:南京紫金山绿色长廊旅游风景道、南京老山十里画廊旅游风景道、南京江宁西部乡村旅游风景道、南京河西滨江旅游风景道(绿道)、无锡宜兴张灵慕乡村旅游风景道、太湖旅游风景道(苏州高新区段)、苏州金鸡湖环湖旅游风景道、常州溧阳1号公路旅游风景道等。
溧阳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貌黄金构架,集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于一身,是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乡村旅游城市。2016年11月份,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溧阳还是一座文化名城,唐代大诗人李白三到溧阳,探幽寻古,饮酒吟诵,挥毫作诗,留下了10余首不朽的名篇。溧阳瓦屋山,明代汤显祖写下“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绛气属青蛇”美丽诗篇。天目湖的周围,有以春秋时代楚人伍子胥命名的伍员山及胥泊新村。此外,还有蔡邕读书台、贞女祠、史侯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一批历史和文化遗存。
溧阳1号旅游公路以五大片区为基础,2017年开工建设,总里程300公里,总投资约6.0亿元。以“三山两湖”为中心,实现与高铁、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等“快进”系统和景区景点“慢游”系统的无缝对接。交通系统对内将溧阳全域的景区、度假区、200余家“农庄”、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景点串起来,对外快速连通周边7个县市。
溧阳1号旅游公路发展定位为,自在驾行,畅游溧阳。同时,以路为线,构建全域旅游;以路为景,丰富旅游元素;以路为载,实现文化融合;以路为引,提升服务水平。
溧阳1号旅游公路道路主体分为四大部分,即大环线、小环线、联络线、对外线。落实“以路为线,构建全域旅游”理念,为实现各景点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旅游、文化重要节点100%覆盖的目标,布局形成“大环小环内联外通”的全域旅游公路布局形态,串联历史文化及红色文化景点。
旅游公路建设中重视景观绿化,以沿线景观为主,以绿化为提升,落实“以路为景,丰富旅游元素”理念,结合沿线山、竹、树、花、茶等自然景观,借景透景打造自然生态旅游公路。
服务设施是溧阳1号旅游公路的另一大特色。服务设施包括驿站、观景台,茶舍、旅游标志、步道、慢行设施,智慧交通等,它们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驿站落实“以路为载,实现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融合了历史、乡村文化、溧阳茶文化等特色。以松岭驿站为例,打造了集观景、休憩、停车等功能为一体的小院建筑,细雨迷蒙中的溧阳南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幅墨迹未干的泼墨山水。观景台建设充分融合了溧阳山水文化特色。
旅游公路标识凸显溧阳山水文化特色。以青翠的绿展现溧阳的山水形胜,旅游公路盘绕在山间,如云似水凸显风格的飘逸与自然。溧阳茶舍凸显溧阳茶文化特色。
溧阳五大片区
慢行系统贯彻“以路为引,提升服务水平”的理念,快慢结合,满足多元化需求。
智能交通构筑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旅游大数据应用,将旅游信息、道路出行信息、景区承载信息等,整合到“溧阳行”“导游导览系统”手机App服务平台。游客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了解所有沿线景点、驿站以及特色产业、文化等旅游信息。
智能集成平台既负责日常监管,又要完成应急指挥调度任务。日常监管包括日常运行信息实时获取、道路车流数据动态分析、基于道路的客流趋势分析等工作。应急指挥调度工作包括应急事件上报与位置定位、应急预案的实施与演练、应急指挥、调度及监管等事项。
溧阳1号旅游公路带动了沿线10万农民增收致富。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李家园村,年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年旅游经营收入超60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年增加收入达4.5万余元。
为宣传推广溧阳发展经验,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2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到溧阳开展“媒眼看农路”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实地采访溧阳1号公路,总结经验,宣传推广溧阳经验。
未来,江苏发展旅游公路,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交通旅游部门共同开展规划编制和相关课题研究,继续完成江苏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旅游风景道建设规划。并且不断完善旅游文化公路建设相关标准规范,下一步拟制订设计导则、建设指南、管理办法等。
旅游公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生态环保。以最少的资源占用、能源耗用、污染排放、环境影响,实现人、路、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敬重生命,始终把提升公路通行安全性摆在首位;拓展公路旅游功能,提升公路服务品质,满足公众出行生理和心理需求。
同时,旅游公路建设应凸显地域特色,公路主题设计,观景台、服务区(驿站)、景观、标识与解说系统等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
江苏省还将健全旅游公路工作机制,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如省市县镇多级联动;政府、交通、旅游、国土等多部门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