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福
打击乐是最原始的音乐,同时也是最现代的音乐,在戏曲乐队中,打击乐又称为武场,可以说它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黄梅戏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打击乐——作为惟一的伴奏形式曾独领风骚,冠步一时。所谓“三打七唱”,是指其在伴奏、唱腔,引领过门,配合身段,烘托气氛,渲染剧情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管弦并进,功能日显,而打击乐在乐队中仍有其一席之地,这不唯戏风乐队的指挥仍由打击乐的领军人物打鼓佬来掌门,同时打击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大锣、铙钹、小锣等也或显个性,或齐众力,在完成整个戏剧效果的大协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戏曲中的打击乐器,“个性”都很强,几乎每一件打击乐器都有其特殊的音色和突出的音响,即使是在大乐队合奏中,它们的出现也相当引人注目。
虽然打击乐器的“个性”都很强,但它们也很“合群”。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合作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塔门常常协调工作,在点缀舞台环境,突出戏剧效果,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以及说明人物的动作意义等方面,常常是作用凸显,功能独到。
本来,作为打击乐的任何一项,都有其专业性,而且专业性还很强,常识告诉我们,打击乐属节奏乐器,而节奏,则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可以脱离和声、复调、织体、曲式等构成音乐的一切部分而存在,但音乐的其他要素都不能离开节奏,非但不能离开,而且只要对节奏稍加变化或改动,作品的原来架构和含义就会面目全非。而戏曲打击乐对节奏的要求则更高。因为其它管弦乐器可以依据相对规范的乐谱演奏,而打击乐的节奏,其弹性则大很多,即便有节奏乐谱,大多也很难记得很准确。特别配合演员身段的锣鼓,更具伸缩性、活跃性,打击乐与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配合上自然要求其严丝合缝,丝丝入扣,而打击乐的节奏,即传统所说的尺寸,法度如律,丝毫不爽,但同时,它又是一种为大家所共同承认和接受的,一种有生命的,并非机械刻板的心里活节奏。
打击乐的每一件乐器音响的高低强弱,延音的疾徐长短,都要力求与演员的演唱与剧情的准确体现必须温和贴切,也就是说,对于打击乐的节奏员来说,演出中是不容其出现任何错误的,如果某一锣打在演员的腰上(意即节奏不准),该演奏员和演员是要淌一身汗的。再比如闷音(俗称捂音)一锣,其时值就千差万别,需根据剧情和语气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对于一锣的捂音宜在铙钹之后,三者又必须统一在司鼓的示意之下。很难想象,一个糟糕的武场的演奏能不破坏演员的情绪和排演的效果。基于此,这就势必要求武场的任何一个演奏员,不只要节奏感强,乐感好,而且对其演奏技术和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这一点,被称为国剧的京剧自是要强于地方戏特别是要强于黄梅戏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黄梅戏武场的好坏就可忽略不计,相反,倒是应该利用好、发挥好武场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实际上,一些地方剧团或艺术学校,不少打击乐的演奏员不甘自践,刻苦自励,不但涌现出不少名鼓师,同时也有不少小锣师、大锣王等。正因为有着如此一支忠于职守,执着追求的打击乐队伍,打击乐才能和其他行当一道,共同推动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和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