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西部民族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

2018-07-06 07:05:32段小力
农业经济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城镇城镇化

◎段小力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国土面积68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1%;人口约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0个集中分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数的72%。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人口素质参差不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关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全局。

特色城镇化是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彰显少数民族地域、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大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生态文明与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结合,可以使西部城镇化更加科学高效,形成集约高效、“四化”同步、生态文明、特色多元、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模式。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推进必须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其中包含3个生态性要素,效率(efficient):要求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利用要集约节约高效;清洁(clean):农业、城镇化和工业化造成负面作用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具有弹性(resilient),能使环境资源复原到初始状态等。[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民族区位、民族性格以及素质都有一定特殊性,适宜走以特色产业、特色民族文化为支撑的特色就地城镇化道路。[2]实施特色城镇化有利于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城镇与传统乡村的联系,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3]在特色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目标会产生冲突。王德强、唐菓、肖思(2015)以云南藏区为例,提出了从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社会保障、产业开发等方面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路[4]。

当前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汉族地区,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特殊性与路径模式选择研究甚少,尤其对于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的研究,至今很少见到。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特色城镇化推进战略、步骤与布局。

二、生态文明视域的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基本障碍分析

(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异质性大,人均GDP较低,人口相对贫困,如云南省25 个县(市)中有16 个是国家级点扶持贫困县(市),占云南总县(市)数的 64%;新疆32 个县(市)中有40%以上为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东部的50%。如图2所示,除了陕西省和重庆市的人均GDP略高于国家平均GDP水平外,其他8省市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二)城镇化水平:粗放低下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区位、人口性格以及文化素质都有一定特殊性,城镇化进展缓慢。截止2013年底,我国西部地区共有建制市16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5.37%,城镇化率为4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8%,也低于东中部地区的56.4%、53.4%。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建制市658个,西部地区50-400万人口大城市规模之和为55个,而东部地区分别为68个和69个,人口400万以上的只有成都、重庆、西安三个综合性大城市。

(三)城市空间布局:数量少密度低

西部地区城市在空间上呈现数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坐落不均和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的特征。2015年底,西部地区的城市密度仅为每万平方公里0.24座,远远低于中部地区的1.63座/万km2,东部地区的2.52座/万km2。就区域看,西南部地区大中城市分布密度大,大城市和小城镇并存,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包括周围11地市的成渝城市圈已经形成,城镇化布局相对合理;而西北和青藏高原以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为主,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缺乏明显分工与合作,城市圈层一体化发展滞后。

(四)城市产业基础:单一薄弱

与中东部城市群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在职能上具有独特之处:工业城市多,资源型城市多,综合型龙头城市少,区域性中心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特色小城镇发展缓慢。如图1所示,西部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普遍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小,新业态少,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滞后。2014年全国产业百强县(市)中,西部10省市只占12个,低于中部地区的21个和中部地区的77个。

图1 西部地区各省的三次产业比重(2014年)

(五)生态文明:面临挑战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6548公顷,占全国的43.9%,除了西北5省外,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55.9%,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37%,是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①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如图2所示,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恶化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期而至。大气污染、森林滥伐、矿产资源枯竭、水污染、草场破坏以及垃圾围城的现象也时常存在。生态资源面临经济发展压力和市场多元化目标的挑战[7]。

三、生态文明与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

(一)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的总体目标

1.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下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按照城镇交通、土地、森林、水资源容量,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保持物种多样性、历史文化遗产特色性、自然地形风貌异质性,保护具有正外部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和非物质遗产。

图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基础

2.在民族文化传承前提下特色城镇化。城镇建设要与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融合,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人文、习俗等特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活的历史积累与沉淀,民族节日文化、宗教文化、服装文化、图腾文化、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珍贵的一部分,

3.在特色产业基础上推进特色城镇化。支柱产业支撑是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特色小城镇的生命。西部民族地区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风情、地缘地貌等,适合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以产业集聚推动人口集聚。

4.促进“人的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人的城镇化”有三重含义,一是转移人,促进民族地区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提升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提高转移人口素质;三是满足与发展人。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人的城市融入度和全面发展。

(二)完善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时序安排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与发展机制,始终处于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与作用之中。合理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时序,应当在民族地区深化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人力资本培育为主线,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有步骤有计划科学地推进特色城镇化。

1.加强传统农业改造,夯实特色城镇化推进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能向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品和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各类特色城市和小城镇才会获得资本积累和人才集聚。西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和不少珍稀特色和野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和地下矿藏资源,这些都是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图3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的时序安排

2.加快乡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培育统一、开放城乡市场经济体系。首先要利用市场力量,激活小城镇和农村集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形成地方特色的原材料、工业产品、现代服务业市场;其次要打通城市群和农村城镇市场网络系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原来封闭和分散的村镇市场和农村集市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促进要素的市场间流通;再次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采取灵活的财税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生产、流通和消费,遵从生态文明原则促进特色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农业小生产、传统工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盲目性。

3.加快村庄聚合和中心城镇建设,以“统筹城乡”推动城镇特色化。实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当前要以城镇工业化为支点,注重城镇化与本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为支撑,使城镇凝聚现代科技元素和地方生态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中心和产业创新集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旅游、民族文化等。

(三)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优化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的空间布局

明确各级城市的功能定位,优化西部民族地区的都市圈布局,以综合型大都市为核心,提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引导城市产业、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周边中小城市和村镇渗透,促进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育,城市新旧特色元素形成对比和叠加,使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呈现要素高度均衡化格局。

1.立足区域战略打造首位度高的综合型大城市。首先,西部民族地区要致力于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延长特色产业链条、优化自然环境,增强综合性大城市的辐射力、引领带动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对区域一体化的引领作用。其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通过这些城市实现大城市与特色小城镇的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对接,带动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再次,为避免大城市过度扩张而带来的“大城市病”,鼓励支持民族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形成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缓解大城市的资源压力。

2.立足资源承载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首先,以绿色发展为原则,把握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均衡关系,培育优势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带来全面高端的要素支撑。其次,以共享发展为原则,合理布局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科学规划小城市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区、商贸服务区、居民住宅区、生态旅游区等,解决中小城市资源集聚效应不足、发展活力不足、就业岗位短缺、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等问题。再次,在农业集约发展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推进中小城市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3.立足特色产业打造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首先,围绕优势产业开发布局城镇体系,统筹中心城镇建设和特色小城镇发展,以产业发展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汇聚,使城镇和城镇之间的村民逐步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人口汇聚和特色产业集聚推动特色就地城镇化。[5]其次,依据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公园,保护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在产业园区和生活功能区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和设施,打造生态型小城镇。再次,依据创新发展观,根据特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特色产业向高端化、科技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商贸重镇、旅游古镇和工业强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造乡土型小城镇。

[1]Bhishina Nanda Bajracharya. 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View from Nepal[J].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5(10):2

[2]朱东辰,李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5):27~31

[3]郑长德.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15~121.

[4]王德强,唐菓,肖思.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1):35~43.

[5]吴开松.生态文明与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城镇城镇化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40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32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6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26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小城镇远
中华民居(2014年10期)2014-02-28 10:04:49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