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宋力,宋振磊,祝海峰,高治宇,王亚珂,马光义
(1.周口手外科医院 手足外科,河南 周口 466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2)
趾旋转撕脱性离断伤常发生在每年夏、秋收季节,多因农用机械三角带绞伤所致,断趾条件较差。以往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并受解剖学特点、手术体位、技术水平的影响,常放弃再植,予以截趾或残端皮瓣修复[1]。2012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对31例趾离断进行再植,成活27例,现报道如下。
本组31例,其中男29例,女2例;年龄5~57岁。完全离断26例,仅余长屈肌腱相连5例。离断平面根据断分型标准[2]:Ⅰ型跖趾关节部位离断8例,Ⅱ型近节趾骨平面离断6例,Ⅲ型趾间关节处离断17例。
成人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小儿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取仰卧位。先行离断趾体探查,彻底清创,镜下寻找血管神经并注意保护,分离后标记备用。近端创面清创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采用顺行再植方式:膝部垫高并由一助手扶持,使足平放。先将骨折对合整齐,克氏针纵行贯穿固定,屈伸肌腱修复后调整张力并缝合趾底皮肤。用橡皮条将趾与其他四趾分别牵向两侧固定,暴露血管吻合区。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多位于横动脉平面以远断裂,短缩后多能直接吻合,如缺损可转移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吻接。吻接趾背静脉至少两条以上,血管吻合后张力要适当。神经以修复胫侧为主,可交叉缝合,合理搭配,缺损切取第2趾胫侧神经转移修复。闭合创面后于第1趾蹼背侧缘留置引流条,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术后“三抗”对症治疗。
本组再植31例,成活27例,成活率达87.1%。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外形满意,行走步态正常,趾尖两点辨别觉达8~12 mm,屈曲度未测量。长期随访有3例患趾出现营养性溃疡,足趾较健侧纤细,经伤口换药后创面愈合。截趾4例:1例时值夏季,伤后7 h入院,查离断趾体已经变性,已不适合再植。但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进行试植。于术后11 h出现动脉危象,坏死解脱,以足内侧皮瓣修复残端创面;2例合并足背碾轧伤,术后肿胀严重,出现动脉危象,经伤口换药、拆除部分缝合线、解痉等对症处理未见缓解,家属放弃手术探查;1例凌晨时手术,术者已倍感劳累,血管吻合质量差,术后出现动脉危象,探查时血管吻合口以远栓塞,截趾后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残端创面。经随访截趾者,在快速行走、跳跃以及下蹲时多有前足跖部疼痛,长期存有压迫性溃疡及足底胼胝体形成等并发症[3]。
典型病例:患者 男,7岁,右足被农用车三角带绞伤,于伤后2 h转入我院。查体:趾于近节旋转撕脱性离断,趾两侧固有动脉神经均自近侧不同平面抽出,急诊在全麻下行右趾再植术,术后患趾成活,复查功能及感觉恢复良好(图1-4)。
足趾与手指在发生学上同源[4],虽其外形差别很大,但解剖结构基本一致。趾背动脉至第1,2跖骨头附近分两支,一支过长伸肌腱的深面向前内斜行,分布于趾背面胫侧缘,另一支分为两条趾背动脉,至趾和第2趾的相对缘,直径≥0.5 mm。跖底动脉由第1,2跖骨间隙走行至第1跖骨颈部,分为胫侧和腓侧两终末支。胫侧支于长屈肌腱和短屈肌腱内侧头之间斜向胫侧跖底穿行。腓侧支于长屈肌腱和短屈肌腱外侧头之间斜向腓侧跖底穿行,在跖趾关节附近发出背侧交通支后分为趾底固有动脉。趾具有趾底、趾背双重供血系统,且相互交通[5]。
趾是前足的重要组成部分,行走时增强稳定性,辅助足的弹跳。缺失患者在行走,尤其在上楼、爬坡、跳跃时常感无力,行走在湿滑路面时容易跌倒,不易维持身体平衡[6]。
图1 ,2 术前
图3 再植术后
图4 术后随访
⑴由于足的特殊姿势,再植时难摆体位,手术时采用屈膝踏足体位[7],可由一助手扶持患肢,使足底与手术床面贴平,以利镜下操作。⑵清创后骨骼固定于中立位,跖趾关节尽可能避免融合,如伤及关节可保留跖骨头,切除近节趾骨基底,行关节成形术。趾间关节可施行关节融合,术后对功能影响较小。若趾底血管紧张,可跖屈位固定。长屈肌腱可与短屈肌腱缝接,或转移第2趾长屈肌腱修复,伸肌腱可行转移肌腱修复。对于Ⅲ型趾间关节融合者也应修复屈肌腱,以增强趾的抓持力量。⑶术前应判断离断趾体是否完整,对于皮肤组织挫伤严重,或经X线检查离断趾体内有多处骨折的可放弃再植手术,残端创面不能直接闭合者行皮瓣移植修复。趾旋转撕脱性离断的特点:血管多从近端撕脱抽出呈“缎带”状损伤,我们在术中发现,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多从横动脉平面以远断裂,缩短再植可直接吻合。如血管缺损则切取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转移修复,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性小。而切取自体小静脉移植,术后则容易出现血管痉挛、栓塞。胫侧趾底动脉与趾背动脉口径虽≥0.5 mm,但在强大的牵拉暴力作用下,多自不同平面抽出且呈“缎带”状损伤,临床应用价值不大。只要在手术当中血管合理搭配,仅吻合腓侧趾底动脉亦能保证成活,需从第2趾胫侧切取血管移植者并不多见。本组1例动脉血管张力下吻合,术中出现动脉顽固性痉挛,而切取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转移修复。趾背静脉附于皮下,多从皮肤边缘处断裂,短缩后可直接吻接,如缺损可转移跖背静脉网分支吻接。⑷必须重视趾神经的修复,旋转撕脱性离断的趾体,趾神经从近端抽出多呈“鼠尾”状损伤,术中应将神经束修剪至正常,轴突与轴突相对,采用无张力的外膜缝合,如果神经缺损,可于同足内侧游离皮神经移植。术后应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8]。⑸术后皮肤缝合不易过紧过密,要求对齐,留置引流条,防止血肿形成压迫血管。
患者术后卧床7~10 d,常规“三抗”治疗,观察血循环。石膏外固定要与皮肤之间留有间隙,以防止肿胀,伤口及时换药,防止血渍结痂压迫血管。小儿多不能主动配合,采用超过膝关节的石膏外固定以利制动,必要时应用镇静剂。术后至少6周拔除克氏针,指导患者积极进行非负重状态下功能锻炼,防止过早负重而发生骨不连,并辅以物理治疗促进功能康复。趾易受挤压与磨损,在感觉未恢复前,患足穿鞋要宽松,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冻伤溃烂感染[7,9]。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只要趾体完整,远近端无明显损伤与多发骨折,患者有要求,均不应轻易放弃再植手术。术中细心操作,保证吻合质量,术后精心护理,患足主要功能与外形才能最大限度保全,达到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0]。
[1]曾明灿,曹俊杰,邱庆明,等.足趾离断再植17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26(2):143.
[2]康庆林,潘风雨,常风廷,等.趾离断分型与再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2):251.
[3]张发惠,郑和平.足外科临床解剖学[M].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
[4]韦酋亨.足趾离断再植80例[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7,21(1):51-52.
[5]李常辉,王增涛,繆博,等.第1跖骨颈部跖侧动脉分布及吻合的临床解剖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6):628-631.
[6]任志勇,王成琪,王剑利,等.旋转撕拉性断趾再植[J].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52.
[7]臧夕梁,田万成,李亮,等.屈膝踏足位行足趾再植的治疗[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4):482-483.
[8]齐伟亚,袁建君,郑大伟,等.逆行法再植离断趾体会[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4):430-431.
[9]周红玲,刘雪燕,于丽华.趾离断再植术3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65-66.
[10]李雪,蒯英英,陈月琴,等.健康教育路径在手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29(3):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