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伟
(正安县林业局,贵州正安563400)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牢牢把握住这一要求,切实加快国土绿化速度,大力发展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带来更多生态福祉。
正安地处黔北之北,北接重庆,山峦绵延、沟壑起伏,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最高海拔1 837.8m,最低海拔448m,相对高差1 389.8m。辖16镇2乡1街道办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5万。国土面积2 595 km2耕地面积7.33万hm2,林地14万hm2,森林覆盖率60.07%,森林蓄积678万m3。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森林群落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石灰岩地区的柏木林。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纯林,柏木纯林,杉木纯林,华山松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栎林及以栗类、枫香为主要组成树种的阔叶混交林等。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2016年贵州省第四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正安县森林覆盖率60.07%,森林蓄积678万m3,较2006年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森林覆盖率增加19.7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326万m3。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每年增加32.6万m3。
通过林业重点项目工程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方竹、茶叶、野木瓜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现有经济林面积近6.667万hm2,其中现有野木瓜0.453万hm2、方竹林1.467万hm2、茶叶2.33万hm2、核桃1.33万hm2、其它经果林等1万hm2,2017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26.1亿元,而2006年全县林业产值仅2亿元,10年来,每年增加2.4亿,较2016年林业产值22亿增加近4亿元。
倾力打造“全景域”森林景观,在高速公路、国省道、芙蓉江沿岸两侧可视范围,梯次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景、林水相依的森林景观和旅游通道,全面开展“美丽正安”建设,绿化、美化、彩化道路交通环境。目前,全县已经建成4A级景区2处,即市坪桃花源记景区,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完成了县城城郊桃花山森林公园、桃园山森林公园、凤凰山健身公园、北郊湖湿地公园和正安之窗等5个公园建设。正在规划建设的有欧盟外交官小镇、天楼山体育小镇、安场湿地公园等一批景观景点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县委政府重视生态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工程项目建设,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等问题。
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金。目前,造林资金主要来源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多元融资渠道不畅,大量资本未能参与国土绿化。另一方面造林标准偏低,中央投入部分只能满足造林种苗、肥料等前期费用,造林主体获得的经济利益少,不愿或没有资金加大后期投入,管护和抚育跟不上,导致造林质量不高,成活率、保存率低。
森林资源优势未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林业生态利用水平偏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果不明显,林业生态效果有余而经济效益不足、贡献率低,加之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低下,林区农民脱贫效果不明显。
对森林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生态附加值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林业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占林业产值比重低。
做好“三资”利用,充分利用好项目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货款资金这“三资”。一方面利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采取PPP等模式发展林业,利用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引进社会资本投身林业建设,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通道绿化美化等采取PPP模式建设;第三是充分利用银行贷款资金,促进林业与金融共生共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设立林业投资基金。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林业融资体系和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充分利用我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选好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方竹、茶叶和木瓜等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绿色特色资源,努力提高林业产业和加工业产值。充分利用科技示范林建设成果,按照个体承包、能人领办的要求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增加群众收入。
要以全新的思路盘活森林资源,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好森林资源,对林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切实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森林城市等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带来更多生态福祉。
强化护林网络建设,完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要求,以贵州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两个问责办法”为抓手,切实抓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严厉打击乱挖滥采、乱捕滥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张春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7(29):27.
[2]姚雪梅.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6(1):
[3]梁和英.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J].绿色科技,2011(7):171-172.
[4]黄春霞.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吉林蔬菜,2013(8):41-42.
[5]朱培星.林业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6(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