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宇
地表面与导电体一样,也有引导电磁波传导的能力。表面波是指沿地面传播的电磁波,由于中波的波长较长,具有绕射的特点,这是由于它的波长足以和障碍物尺寸相比拟。
中波广播的范围为531~1 602 kHz,共120个载频,间隔9 kHz。根据电波传播的特性,中波以地波和天波两种形式传播。地波传播的场强根据绕射理论计算。能否正常接收与接收场强、传输距离、辐射功率、频率以及传输途径中地面的地导系数σ有关。
表1 中波地导系数
所以,沿海地区的中波广播覆盖要优于干燥的沙漠地带,山区由于岩石的地导系数较小,中波覆盖效果也较差。
关于场强的定量计算是比较复杂的,且算得的结果也不准确,所以,工程上当所须条件已知时,接收地点的场强用现成的曲线查阅。
中波传播以地面波为主,由于水平极化波传播时在地面上损耗很大,相比垂直极化波传输损失小,所以,与地面垂直的振子就成为中波天线的主要方式。
针对传统的桅杆式与自立塔式,为将衰落区推得更远,天线高度为0.53 λ是最适宜的,称为抗衰落天线,这个高度在中波的低频率段是难做到的,一般在0.3~0.5 λ,这要根据服务区、天线场地、投资规模等情况来决定,但不宜在0.4 λ,因为此时在阻抗谐振区域,天线的输入阻抗变化剧烈,也就意味着匹配状态的变化,使场强不稳。最近发展起来的中波小天线打破了天线高度的束缚,二三十米的高度便能达到全波段播出。
中波天线采用最多的形式就是桅杆式天线,它的主要结构是由横截面为正三角形(边长通常为50~150 cm)的金属构成,由于其所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高度通常为60~150 m。以120 m的桅杆中波天线为例,天线的底部是陶瓷绝缘体,其耐压度要达到每厘米千伏以上,且其要能承受整个塔上百吨的重量。在塔的周围有三层斜拉线,每层斜拉线是由相互间隔120°的三根钢丝组成,并且拉线上有多组绝缘陶瓷连接器,使其与地面绝缘。在桅杆式天线的底部还要铺设一层由铜线构成的辐射地网。为使天线达到最佳发射效果,地网一般深度为30~50 cm,长度与天线高度相当,因此,桅杆天线的占地面积通常要到上百亩。由于其结构简单,搭建方便快捷,且有着不错的播出效果,加之20世纪中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大部分中波发射台都采用此种发射天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短缺,桅杆式天线占地面积大的缺点也越发明显,因此,新型中波天线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解决占地面积问题,自立塔式中波天线便应运而生,其主要结构和我们常见的电视发射塔类似,一般高度为120 m。自立塔是中波天线建立在水泥塔基上,也要安装在能承受巨大压力的陶瓷底座上,以起到塔身与地绝缘的目的。由于其底座一般为边长为10 m的三角形结构,节约了占地面积,又有其自身特性,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频率适应能力。
中波小型发射天线是一种新型天线,其通常不需要斜拉线,极大解决了传统天线占地面积巨大的问题。天线高度一般为20~40 m,以33 m中波小天线为例,它的底部是由圆柱型的钢体组成,高度为16 m。在圆柱体支架上端是一个倒立的圆锥体天线,它是中波小天线的发射体,垂直高度大约为15 m。在圆锥形发射体和圆筒形支架间有绝缘体将其分离,保证发射体与大地绝缘。由于中波小天线的特殊结构,其地网不要求很长,一般10 m即可,因此,其占地面积不到666.7 m2,与其他种类天线相比极大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由于其特殊的圆锥形发射体,能形成向下的电抗势,这样中波天线中电流谐振点会随之下降,因此,可以显著降低发射天线的高度。经计算,高度为33 m的中波小天线,可以等效为高度76 m的天线。中波小天线还具有发射频带宽,发射效率高等特性。
输入阻抗是中波天线的一个重要特性,其关系到后面天调网络的设计实现以及元配件中的电容、电感等器件的各项参数的选择。但中波天线的特殊性,其特性阻抗无法进行理论计算,只能进行测量或查表获得。特将上面三种天线的特性阻抗列入图1和图2。
图1 三种天线阻抗曲线对照表实部
图2 三种天线阻抗曲线对照表虚部
通过上表可知,中波小天线与桅杆式天线和自立塔式天线相比,输入阻抗值相对较小,但天线的输入阻抗变化不大,在整个频带内近似为一条直线。因此,中波小天线可以作为宽带天线使用,但发射效果略差,天调网络实现较为困难;桅杆式天线与其他两种天线相比,有很高的输入阻抗,但其阻抗随频带变化很大。因此,其在某些特定频点发射效果很好;自立塔式天线的特性阻抗和阻抗变化介于上述两种天线之间,在中频带阻抗达到最大值。